清教Puritanism,歐洲宗教改革時代后期在英國出現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于拉丁文Purus,意為清潔。16世紀60年代開始稱用,指要求清除國教會中天主教殘余的改革派。在教義上主要受加爾文宗的影響。清教先驅者產生于瑪麗一世統治后期,流亡于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當中。清教的興起則是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
清教產生于16世紀后半期,實際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爾文派。在亨利八世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后,英國國教成了以國王為首的維護國王統治的工具,教會內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紀后期,教會內部分虔潔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殘存因素,他們的主張被稱為“清教”,他們則被稱為清教徒。他們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約圣經為準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為信徒應當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別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圣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圣潔無庇的真教會。清教是一個廣泛、不確定的名稱,包括許多不同集團和派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國國教不同的新的教義、儀式和組織原則。
16世紀末,清教各集團中形成了兩個主要派別,長老派(presbyterian)和獨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主張建立一個隸屬于國家的長老制教會組織。代表人物為T.卡特賴特;后者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認為每個教區應獨立自主,反對國家教會的原則。代表人物為R.布朗。
16世紀末清教運動受到鎮壓轉入低潮,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再次興起。清教徒不僅在宗教會議和教會活動中批判主教制政府,還在議會內外積極進行反對專制王權的宣傳鼓動工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準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均為清教徒。1640~1648年,長老派曾控制政權,極力與國王妥協。1649年共和國成立后,以O.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掌握政權,轉向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進運動。17世紀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許多宗派,作為一個政治團體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榮革命后,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清教徒因反對王室的宗教專制和經濟壓榨,屢遭鎮壓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難。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又有許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清教徒只承認圣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無論平民還是國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們信奉j.加爾文“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王和主教專權。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圣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圣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他們贊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這些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和意志。
清教教徒主要有兩大信仰。Covenant of Works. 在神和亞當的條約中,亞當打破了約定,導致了所有的人類渴望得到永生。Covenant of Grace。神把他的兒子耶穌送到世間是為了保護一群特殊的人“Elect”(現今選舉一詞)。在所有人中“Elect”只是少數,但是每個人必須等到死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Elect”。所以活著的時候要過清貧樸素的生活,不能有過多的欲望。這樣死后才能成為“Elect”或者去天堂。
清教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過重要作用,并對17世紀以后英、美等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給予深遠影響。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號(Mayflower)來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們是英國第一批的新大陸移民,是未來150年后美國大多數人民的祖先,他們在旅途中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未來《獨立宣言》的藍圖。而西方著名的感恩節也正是這批清教徒為感謝當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專門設立的。
清教產生于16世紀后半期,實際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爾文派。在亨利八世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后,英國國教成了以國王為首的維護國王統治的工具,教會內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紀后期,教會內部分虔潔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殘存因素,他們的主張被稱為“清教”,他們則被稱為清教徒。他們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約圣經為準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為信徒應當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別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圣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圣潔無庇的真教會。清教是一個廣泛、不確定的名稱,包括許多不同集團和派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國國教不同的新的教義、儀式和組織原則。
16世紀末,清教各集團中形成了兩個主要派別,長老派(presbyterian)和獨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主張建立一個隸屬于國家的長老制教會組織。代表人物為T.卡特賴特;后者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認為每個教區應獨立自主,反對國家教會的原則。代表人物為R.布朗。
16世紀末清教運動受到鎮壓轉入低潮,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再次興起。清教徒不僅在宗教會議和教會活動中批判主教制政府,還在議會內外積極進行反對專制王權的宣傳鼓動工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準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均為清教徒。1640~1648年,長老派曾控制政權,極力與國王妥協。1649年共和國成立后,以O.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掌握政權,轉向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進運動。17世紀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許多宗派,作為一個政治團體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榮革命后,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清教徒因反對王室的宗教專制和經濟壓榨,屢遭鎮壓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難。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又有許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清教徒只承認圣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無論平民還是國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們信奉j.加爾文“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王和主教專權。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圣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圣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他們贊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這些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和意志。
清教教徒主要有兩大信仰。Covenant of Works. 在神和亞當的條約中,亞當打破了約定,導致了所有的人類渴望得到永生。Covenant of Grace。神把他的兒子耶穌送到世間是為了保護一群特殊的人“Elect”(現今選舉一詞)。在所有人中“Elect”只是少數,但是每個人必須等到死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Elect”。所以活著的時候要過清貧樸素的生活,不能有過多的欲望。這樣死后才能成為“Elect”或者去天堂。
清教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過重要作用,并對17世紀以后英、美等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給予深遠影響。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號(Mayflower)來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們是英國第一批的新大陸移民,是未來150年后美國大多數人民的祖先,他們在旅途中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成為了未來《獨立宣言》的藍圖。而西方著名的感恩節也正是這批清教徒為感謝當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專門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