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d-imgshare-binded="1" style="border: 0px; max-width: 510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none; " alt="" />
從早晨一睜眼,我們就置身于海量信息之中,每天門戶網站的新聞更新數量不計其數,信息的來源已經不再那么重要,用戶更關注內容本身。當下,內容比品牌更為重要。也正因如此,聚合資訊閱讀進入人們的視野,為用戶提供更方便、高效的互聯網信息的發布和共享,花少量時間分享大量信息。
2005年Google憑借其推出的在線聚合資訊閱讀工具Google Reader迅速搶占市場,擁有大量擁躉。去年7月,Google Reader停止服務,閱讀功能與Google+社交網絡整合。Google Reader的關閉是否意味著聚合資訊閱讀工具的氣數將盡?
同時,Google Reader的退出給其他聚合資訊閱讀器帶來發展機遇,已經養成習慣的用戶或許會選擇同類產品。然而,國內幾家主流聚合資訊閱讀應用的春天真的來了么?
記者了解到,國內為數不多健在的聚合資訊閱讀應用之一指閱早在去年就停止了產品更新,聚合資訊閱讀不再是公司發展的主要業務方向。鮮果網創始人兼CEO梁公軍則向《互聯網周刊》記者透露,公司正在研發一款新產品,預計5月上市,而該產品和原產品的關系尚不明確。推出新產品、改變業務方向,究竟是主動求變,還是無奈之舉?
聚合資訊閱讀應用需求穩定卻一直難以變現,何時破局?巨頭紛紛在產品集成此業務,創業公司又該何去何從?
Google Reader:背道而馳的“重閱讀”
2001年初,谷歌軟件工程師克里斯·維瑟雷爾(Chris Wetherell)啟動名為JavaCollect項目,提供基于網絡上聚合資訊消息源的新聞門戶。2005年推出改造過得產品Google Reader。憑借出色的產品功能、用戶體驗,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戶。
然而,用戶數量的增長并沒有給Google帶來信心,盡管Google Reader沒有背負過重的運營壓力,但其前產品經理公開表示Google Reader一直游走在生死邊緣。面對SNS和原生App的洶涌來襲,Google徹底對Google Reader失去了耐心。
去年3月,Google發表文章宣布關閉包括Google Reader在內的多款服務。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們2005年推出Google Reader,方便人們發現內容,并隨時查看最喜愛的網站。盡管這款服務擁躉眾多,但過去幾年間,它的使用量已經下滑了。”為什么會出現使用量下降的情況?
作為曾經的用戶,記者的體驗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記者大學時代曾經使用Google Reader訂閱新浪在內的四個的新聞RSS。文章被快速推送到自己的賬戶,跳過繁瑣的網站頁面閱讀信息,可以直接從信息源獲取信息,無需逐個打開網站瀏覽。
當打開Google Reader時,映入眼簾的是“70+未讀新聞”,全球大大小小的新聞撲面而來。“非洲某地區足球中,大量球迷涌入場內,比賽被迫停止。”諸如此類的新聞不勝枚舉,經常會問自己這些新聞到底跟我有什么關系?
這樣的疑惑經常出現在閱讀過程中,有時候甚至會覺得比瀏覽網站花費更多的精力。多年積累,用戶早已養成習慣屏蔽廣告位,用眼掃首頁頭條新聞、圖文鏈接的習慣。但是,Google Reader中的文章按照時間排序,而非重要性,這就會導致用戶無法一目了然。使用Google Reader似乎只是為了讓未讀數字不斷變小,直至為“0”,而整個過程讓人身心疲憊,完全是為了閱讀而閱讀。
如今,作為新聞從業者的我出于工作需要日均瀏覽百條新聞,無可厚非,但其他人呢?大城市中朝九晚五的作息生活已經讓人幾乎喘不過氣,閱讀本應是放松身心過程,而不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另一項任務。
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碎片化”、“輕閱讀”早已深入人心,Google Reader似乎在“重閱讀”這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近年來,各大媒體紛紛推出自己的客戶端,像網易那樣贊不絕口的也不在少數。原生App讓排版更加美觀,更新速度更快,而這些都曾是Google Reader的主打特色。聚合資訊閱讀應用滿足了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而原生App更加符合這一需求。
后來,記者選擇下載幾個媒體App,偶爾打開瀏覽,點擊感興趣的標題,也會瀏覽底下的用戶評論,屬于“輕閱讀”范疇。隨著移動設備上媒體App的增加,Google Reader的訂閱內容不斷減少,直至退訂了Google Reader里所有的新聞聚合資訊。
商業模式困局難突破
盡管缺乏商業模式并不是Google Reader關閉的罪魁禍首,但聚合資訊閱讀應用變現難卻是不爭的事實。沒有財大氣粗的Google撐腰,以聚合資訊閱讀為生的創業型公司就沒有這么幸運。
不少曾經活躍的公司慢慢淡出人們視線,健在的公司大多做了不同程度的轉型,單純靠聚合資訊閱讀吃飽飯似乎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想。心高氣傲的創業者在運營壓力面前,無奈低下了高傲的頭。
媒體客戶端興起后,二者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從某種意義上講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競爭關系。優質的用戶體驗讓媒體客戶端迅速勝出,一定程度削減了聚合資訊閱讀的用戶量、使用頻率。
聚合資訊閱讀應用分為兩類,一類是以Google Reader、鮮果、ZAKER為首的訂閱派,另一類是以指閱為代表的推送派。推送類聚合資訊閱讀應用可以篩選出與用戶相匹配的新聞,讓推送新聞更符合用戶口味。這種服務看似減少了聚合資訊閱讀應用中大量繁瑣的信息量,但轉念一想該產品不就成為凌駕于所有媒體之上的“總編輯”么?各個媒體的原創文章由聚合資訊閱讀產品篩選,進而決定推送哪些文章給用戶。
既然關系尷尬,簡網索性選擇和媒體站到一起,號稱“三分鐘,給你一個App。”簡網今年年初推出的“簡網App工廠”幫助不會編程的用戶通過最為簡便的步驟快速生產出自己的App,對使用者收取一定年費。目標受眾是有生產App的需求的企業,其中媒體正是重點客戶之一,參考消息、時尚芭莎等知名媒體都是“App工廠”的使用者。
ZAKER希望通過淘寶模式實現突破,ZAKER運營管理App首頁,入駐媒體類似于淘寶“店主”的個人主頁,ZAKER并不參與分成。
對于簡網停止更新指閱主推“App工廠”,ZAKER引入淘寶理念,鮮果醞釀全新產品并不難理解,盡管需求穩定,但聚合資訊閱讀變現一直相當困難。對此,梁公軍放平了心態,他曾在2012年公開表示,專注移動閱讀,兩年內不盈利,盈利節點放在兩年后,盈利模式是付費閱讀和廣告。聚合資訊閱讀應用是一個內容至上的產品,廣告絲毫嘗不到甜頭兒。Google早年間推出過插入廣告服務,廣告大多出現在文章底部,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Banner廣告仍然是現在主流的廣告形態,形式老套、效果不佳導致品牌廣告主并不買賬。對此,ZAKER正在嘗試全新的廣告形態。但是,目前絕大部分廣告尚不能達到“廣告即內容,內容即廣告”的最高境界,但凡用戶感知這是一則廣告,就會非常排斥。長遠來看,勢必對品牌形象會造成一定傷害。
盡管ZAKER去年斬獲1000萬廣告費用,終于扭轉虧損走上了盈利的道路。ZAKER發力廣告變現打破了聚合資訊閱讀的魔咒,腰包越來越鼓,會更加堅定廣告變現的決心。但是廣告營收是把雙刃劍,廣告主捧腹大笑,用戶就會默默抽泣,而大量的用戶、穩定的需求才是聚合資訊閱讀應用的生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