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游戲的工具,游戲離不開玩具。而游戲又是寶寶的天性,玩具是游戲的物質前提,寶寶要玩耍必然離不開玩具。世界“幼教之父”福祿貝爾就把寶寶的玩具意為“恩物”,并專門針對寶寶發展需要設計了一系列的玩具。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本質即是工作(活動),工作即游戲,玩具就是兒童工作的材料,有玩具,其工作才不致落空;有玩具,才能引起兒童工作的興趣,也才會專心地去操作學習,也才能幫助其自我建構與神經發展。玩具的提供與應用,直接關系著兒童學習的效果。”魯迅先生曾說,“游戲是兒童的天使。我們要關注兒童的成長,必須關注兒童的游戲;要關注兒童的游戲,必須重視兒童使用的玩具。”
事實上,縱觀中外學前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舉凡強調學前教育者,莫不重視玩具的教育價值。當代學前教育研究和實踐也充分證明,玩具對寶寶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促進感知能力的提高
感知覺是寶寶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幼兒的中期,由于言語能力還比較低下,寶寶獲得的信息主要是通過感知覺獲得的形象信息,而玩具以其生動夸張的形象、鮮艷明亮的色彩刺激寶寶用各種感官去接觸。在與玩具的接觸的過程中,寶寶通過眼看、耳聽、口嘗、手摸,接觸各種不同材質的玩具,加強了感官的感受性和觀察力,促進了感知能力的提高。
爸媽在家里應該為寶寶創設具有豐富玩具的環境。玩具的準備應考慮到玩具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點,要為寶寶準備顏色各異、對比度比較明顯的玩具,玩具的大小應考慮到寶寶的身高特征。另外,在寶寶與玩具接觸的過程中,爸媽要加強對寶寶感知能力的指導,讓寶寶“跳一跳”能摘到蘋果。如可以引導寶寶摸一摸絨布類、絲綢類、塑料類玩具,讓他說說感受。看一看,讓他看看玩具的顏色的不同,讓他挑選自己喜歡顏色的玩具去玩,比較玩具顏色的深淺,讓寶寶對顏色有初步的意識。舉一舉,讓他感受玩具的重量,還可以讓他舉一舉氣球和大積木,說說哪個更重。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
玩具本身就是一種寶寶表達表現的工具,較之于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系統,玩具是寶寶更為得心應手的“語言”。玩具是一本“無字的書”,它更像是“教學大綱”或開放式的“課本”,為學習者留下了較大的自主建構、想像的空間,激發寶寶的表達欲望,為寶寶自由表達創造適宜的語言環境。
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展著自己的口頭語言。
寶寶之間就玩具的交換、玩法的交流,使其語言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進步。“我可以玩你的小車嗎?”“我可以加入你玩積木的游戲嗎?”“我可以用我的小豬換你的小鴨嗎?”“可以的。”“好的。”“一起玩吧。”“我在玩呢,等一會兒給你玩。”兩個寶寶的對話可以看到禮貌用語的運用,她們把禮貌用語運用得如此適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