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特斯拉實現營收為6.2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62億美元增長10%,基本略高于上一季度的6.15億美元。第一季度營收為7.1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62億美元,上一季度為7.61億美元。凈虧損為4980萬美元,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140萬美元。
銷量方面,特斯拉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向全球市場交付了7535輛ModelS,其中包含亞洲和歐洲市場的6457輛。據了解,今年特斯拉計劃銷售3.5萬輛。有分析認為,完成這一銷售目標難度并不大。但是,這一計劃仍然遠低于行業預期,特別是資本市場預期。特斯拉在資本市場大幅增長的原因中,中國因素占比超過40%.民族證券首席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曹鶴表示,但伴隨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推進,水土不服的情況已經顯現。
特斯拉目前在中國面臨的兩大痛點:上牌難和充電難。它把入華的登陸地點選擇在了北京和上海,而這兩個特大城市對于車輛的限制可謂全國最嚴。特斯拉大費筆墨宣傳上海方面的優待,或許是為了對其他地方形成啟發。
車牌方面,上海承諾今年撥出3000張免費牌照,供進口純電動車使用。這是此類政策首次向國外品牌開放。相比之下,北京雖然也從每個月的牌照配額中劃出一小部分,專供寸純電動車使用,但這些配額目前主要面向北汽、比亞迪等國內廠商。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北京計劃效仿上海,今年拿出500張牌照,專門提供給購買國外品牌純電動車的消費者。不過,這顯然不能滿足ModelS在中國的旺盛需求。
充電問題則更加棘手。馬斯克訪華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希望建設更多采用太陽能的超級充電站。但截至目前,只有上海的一座超級充電站已經投入使用,而北京的兩個站點建設完畢,尚未對外開放。
與普通充電樁相比,超級充電站的充電速度要快得多,對于ModelS的推廣至關重要。馬斯克在股東信中承諾:我們的計劃是,在中國建設一個龐大的充電網絡。
習近平為新能源汽車發聲:比亞迪迎黃金機遇
5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亞信上海峰會后,深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入企業、園區、科研基地,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5月24日上午,習近平先后考察了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聽介紹,看產品,進車間,問市場,重點了解了企業自主創新情況。
在上海汽車集團技術中心,習近平參觀了汽車造型設計、樣車試制和新能源聯調試驗。他來到榮威、MG兩大自主品牌系列樣車面前,詢問技術性能、性價比、市場認可度,肯定他們追趕前沿的創新精神。
習近平強調,汽車行業是市場很大、技術含量和管理精細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好用活政策,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使之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
習近平在上海汽車集團技術中心動力總成試驗室了解開發新能源動力汽車情況
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中國動力鋰電池出路
特斯拉首創使用18650圓柱電池作為動力電池,是充分考慮該款電池生產工藝成熟,已形成規模化生產,一致性好,成本已降到基本合理的水平等因素。再選配合適的BMS,作為動力電池整體性能較出色。
由于特斯拉一部車基本要用到8000多個鋰電池,其總需求量占了全球18650鋰電池產量的近一半,導致供不應求,故特斯拉計劃在北美建立千兆級電池工廠,以滿足其對18650鋰電池產量的需求。
就國內動力鋰電池發展而言,目前主要流行鋁殼結構,典型容量在10~80AH之間;由于國家動力汽車的發展規劃,維持到2015年大于50萬輛電動汽車保有量的目標不變,而目前國內電動汽車的保有量不到5萬輛,故產能要大幅提升,這對于鋰電裝備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動力鋰電池的生產,目前處于試驗線(中試線)、小批量生產狀況,裝備以手動、半自動為主。接下來,隨著需求量的上升,對裝備自動化水平的要求提高了。目前國內主要生產動力鋰電池的廠家,基本上都在規劃新的生產線,以自動化為主,兼顧柔性工藝時的人工干預。
對國內的鋰電裝備供應商來說,要做好裝備,一是要開拓視野,博采眾長,尤其是要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線,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
走出去:就是要多參加國內外行業展覽、專業論壇,參觀知名廠商,進行交流和學習, 了解國內外最新裝備的發展趨勢和設計理念。
引進來: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成功的設計思路,用之于自己的方案中;包含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尤其是離退休經驗豐富的專家。
所謂創新,就是做新的事或用新的方法做事。在原來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裝備行業要良性發展,應該推行合縱聯橫戰略:
合縱:就是裝備的設計制造,必須緊密結合鋰電池生產工藝,工藝的進步和改善,也給了裝備不斷發展和更新換代的動力。要結合兩者,必須與生產廠家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合力開發,創新工藝及裝備。
聯橫:就是與同行業的廠家建立合作關系,優勢互補。對產品沒有重疊,沒有競爭關系的廠家,建立合作關系自然沒什么困難;但對于有部分重疊或全重疊的廠家,要提倡建立良性的競爭關系,共同發展、提高。要做到這點,困難很多,但相信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譬如就人才的流動交換意見,互相通報,不互相惡意挖墻腳。畢竟合理的制約,對公司之間,以及技術人員的良性發展都會受益匪淺,這需要各方采取開放心態,有良好的大局觀。
裝備廠家特色不一,各有千秋,若強調用統一的模式來發展,過分強調自律、有序,顯然行不通。如何避免惡性競爭?如何創造鋰電行業的良性發展大環境?
成立鋰電裝備行業協會,是一個很值得嘗試的解決辦法。以民主的形式選舉成立行業協會,來制定大家都必須遵守的條例和規定,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有利于整個鋰電行業的良性發展。
人才在企業間的流動是自然的、合理的,是不可能用外力來制約的;企業要用自己的方式體現重視人才,配套各種措施,才能留住人才。但對于惡性的挖墻腳事件,要形成輿論的正能量,討伐不道德、不可持續的行為。
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的普遍應用能提升整個行業的發展,但對于始創者是十分不公平的。
如何保護原創者的合法權益?或許有人會提議申報專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要完全依靠這種方法難度很大,一是耗費人力物力,過程曠日持久,二是取證、評判比較困難,需專業人士界定。其實比較實用的方法,是采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專的辦法,始終領先競爭者一步,比拼的是公司的整體實力,在競爭中發展、提高、優勝劣汰。
目前困擾裝備廠家的問題不少,但資金方面是個突出的問題,比較常見的現象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原來一直在合作的客戶,訂貨時要求不付預付款,發貨時預付款、發貨款一起付,但到提貨時,又改變計劃,暫緩提貨,這一緩,就不是十天半月的時間,或干脆說工藝改變,不需要這些設備了,而如何處理這些設備的談判過程也是異常艱辛,各種滋味難以言表。
其二、就是客戶的領導層突然更換了,產品和工藝路線作了極大的調整,已下的訂單和驗收設備的處理也成了一個大問題,作為裝備供應商,要承受無謂的巨大損失。
當然,如何應對上述事宜,各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完善風險評估及管控、預防才是重點。但事情總有偶然性、不可預知性,當事情發生時,作為裝備供應商來說是弱勢的一方,用法律的手段來維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底線,但若有第三方來協調,會有助于加速問題的合理解決。
隨著動力鋰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建立行業標準,為標準化、規?;a打下基礎,促進裝備設計、制造的升級換代。
就技術層面來看,鋰電裝備水平的提高,要致力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公司的標準化設計流程,制定設計選型指引,規范關鍵、重要部件品牌及規格。
其次,對局部、共性的結構要進行優化、定型;建立標準功能模塊庫,利用搭積木原理,當有需要時可快速選取相應的模塊;或在標準模塊基礎平臺上作出修改,確保設計可造,快捷;設計是源頭、是根本,只有方案設計做好了,后續的過程才會順利。
再次,一支專業規范的售后團隊,也是做好裝備的必要條件,好的裝備一定有一個在實踐中驗證、不斷改善的過程;而售后人員在現場高效負責的解決各種問題,培訓客戶的維護、操作人員,使之能合格操控設備,做好平時的維護保養至關重要,客戶的各種反饋信息要能暢通,完整的傳遞至公司管理層,為持續的PDCA行動打下基礎。
目前,國內、外裝備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加工精度及裝配工藝的差距。零部件質量,與材料的選擇及處理;加工精度的合理制定(公差配合)息息相關;精度要求高的必須達到,非關鍵細節也不能忽視,同時一致性、整體協調性也是考量的重點。
裝配工藝的制定要細致,要能讓裝配者清楚了解裝配的難點和重點,及如何做才能達到裝配精度的要求,如何控制關鍵點,進而保證裝備的整體性能。
正如知名品牌的汽車,其外觀頗有特色,匠心獨具,讓人看了賞心悅目,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機器裝備。不僅要滿足使用功能(實用性),也要滿足美觀功能,這是大多國內廠家容易疏忽的地方,認為這不是重點,不太關注。
因此,我們要花力氣,在外觀造型上,設計出體現精品水準的裝備。
鋰離子電池迎來黃金時期
據真鋰研究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需求總量首次突破5,000萬kWh,達到5,150.04萬kWh,同比2012年增長34.93%,是2011年的1.93倍;而2011年~2013年鋰電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9.05%,在全球經濟總體上還處于低谷的時期,這樣的成績是非常亮麗的,沒有幾個產業能夠做到這一點。從這方面來看可以認為,鋰離子電池產業正迎來它發展的黃金時期。
雖然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13年市場占比高達62.77%,但市場占比以每年大約8~9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快速下降,預計2014年將會降至54%以下,而到2015年將肯定達不到一半。因此,從發展趨勢上來判斷,可以認為,鋰電產業的未來不在消費類小電池市場。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鋰離子電池在動力市場上的應用。
拉動鋰離子電池產業高速成長的主要動力是交通工具電動化市場和工業&儲能這兩大動力電池市場,這個規律在幾年前就已經明白無誤地顯示出來。以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為代表的電動交通工具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占比從2011年的10.98%上升到2013年的22.22%,市場份額翻了一番有余;從絕對量看,需求總量由2011年的292.54萬kWh飛速增長到2013年的1,144.34萬kWh,上漲了291.17%.
工業&儲能市場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占比從2011年的8.95%上升到2013年的15.01%,份額的漲幅超過了2/3;從絕對量看,需求總量由2011年的238.47萬kWh增長到2013年的773.19萬kWh,上漲了224.23%.當然,目前工業&儲能市場的鋰離子電池需求主要來自于電動工具,但其份額在顯著下降中。在2013年工業&儲能市場的鋰離子電池需求總量中,電動工具市場占比61.65%,較2012年的71.16%有大幅下降。工業&儲能市場中,發展快速最快的細分市場是移動基站電源市場,該市場的份額由2012年的不到10%快速提升到2013年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