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結構的重組與集中,是家族基業牢固的關鍵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華人財富家族的傳承,哪些家族可為成功的代表案例?大陸比較推崇的有李錦記家族。
金樂琦:在香港,傳承成功的家族代表有李錦記、利豐。在新加坡,有余仁生。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利豐公司不太為人熟知,這家家族企業如何做到成功傳承?
金樂琦:利豐在1906年創立于廣州,由馮柏燎與李道明兩人共同創辦。如今,利豐集團已成為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現代跨國貿易集團,市值140億美元。
利豐集團得以延續百年基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在家族傳至第三代的時候,成功實現家族股權結構的重組與集中。集團在1970年代上市之時,股權較為分散,1989年馮國經、馮國綸兄弟引入私募基金將公司私有化,并買入表兄弟的股權,1992年重新上市,私募基金退出,兩兄弟在公司取得絕對控股權,控股集中是家族基業得以延續的保證,也意味著能夠快速和有力執行發展戰略目標。馮國經在2012年初退休,由弟弟馮國綸接任,利豐在企業傳承的過程中,在現代企業組織結構的基礎上表現穩定。
利豐成功保持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價值體系,同時融合西方管理精髓。馮氏兄弟兩人均畢業于哈佛大學,回到集團工作前在美國都有從商經歷。值得一提的是,兩兄弟大膽聘請加拿大籍的Bruce Rockowitz為公司總裁。外籍職業經理人擔任家族企業要職,在華人社會實不常見。
利豐集團亦不忘回饋社會,成立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從亞洲的角度出發,創造和傳播創新性思維和針對全球事務、與企業相關的研究。這些做法都令利豐能夠在過去的基礎上不斷超越。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李錦記家族成功傳承的關鍵在哪里?
金樂琦:李錦記集團得以保持家業長青的原因,不少與利豐集團類似。最關鍵的一點,也是在第三代時,成功實現家族股權的重組與集中。但與利豐不同,利豐是上市公司,而李錦記則是家族100%控股的私有企業。其次,李錦記集團注重多元化經營,1990年代進軍中草藥行業實為明智之舉,如今中草藥產品的總收入已超過醬料產品。
李錦記集團既保留家族管治的主導性,同時引入權責分明的管理機制,對于集團主要職位實行輪換制。永遠奉行家族置于第一位、企業第二位的宗旨,每年舉行家族會議,以維護家族團結,并向家族介紹企業的各項事務,出席成員通常包括成員配偶、年齡超過15歲的子女及有興趣參股的家族成員。
另一方面,透過明文的家族憲章,并組成家族委員會,訂出企業傳承的明確系統,所有權只能傳給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姻親則排除在外,這種清晰的界定,把內部爭權逐產可能造成的潛在分裂危機排除。
家族委員會亦有清晰的退休年齡,以70歲為界線。成員在加入委員會等之前,起碼有3年在外工作經驗,保證人才的視野。在行為規范上,規定不得離婚,不得有婚外情,如果發生,則會遭除去家族委員會及企業的所有職位。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通過這兩個傳承成功的華人家族來看,可以總結出哪些重要的經驗?
金樂琦:其一,兩家均在第三代時成功實現所有權的重組與集中,這是家族基業得以牢固的掌握在家族核心成員手中并代代相傳的關鍵。其二,強調和重視企業家精神,不囿于傳統,敢于開拓創新。其三,能夠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為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服務,人才亦能夠發揮所長,突破以“我族”的關系和任人唯親生意經營的局限性。其四,能夠從中西文化和價值中,舍短取長,吸收西方精髓的同時,亦不拋棄中國傳統。其五,清晰定出家族的管治透明度和權責分明的管治機制。其六,有長期投資教育研發和建立品牌的意愿。其七,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使企業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多的服務與貢獻,無疑可以使家族企業的聲聲名之不朽。其八,能夠盡早制定和成功實施家族傳承方案。
家長權威容易產生一言堂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為什么華人家族企業很多逃不出“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金樂琦:華人家族財富的積累,往往建基于家族生意的成功之上,甚至不少家族的財富過于依賴家族生意的成敗。生意成功,一帆風順,家族的財富與積累便滾滾而來;生意一旦出現逆境,甚至走下坡,財富的積累便無以為繼。
華人家族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模式,往往依賴低成本低價值的優勢,缺乏長期發展的戰略思維,沒有注意研究和發展的投入,缺乏品牌概念。華人家族企業所制造出來的品牌,有多少在國際享譽,委實如鳳毛麟角。
華人家族企業老一輩經營者有一些共同特征,即他們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人際的網絡、交往和處事上,對前輩恭從,以長輩的決定為優先,甚至不敢有違。在企業內部,主事人或管理人根據長幼而不是以能力作商業決定,顯然不能確保政策的有效性。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在華人財富家族傳承中,除了因外在的政治變化導致的衰敗,由家族內部原因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金樂琦:很多華人家族衰敗的原因是妻兒眾多,話事權無法集中,家族紛爭無法迅速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家族財富所有人越來越多,企業走向分崩離析。
我們形容華人家族企業就如同榕樹一樣,枝繁葉茂,眾多根系,但長得不高,而另一個民族,日本的家族企業卻像竹子一樣,長得很高但中間是空的,原因是日本的家族企業只允許一人繼承,如果沒有兒子,甚至可以讓養子繼承,或是讓女婿繼承,前提是將自己的姓氏改成家族的姓氏。日本的家族企業延續好幾百年的很多,但到現在大部分已經不是原始家族的血液了。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家族企業傳承失敗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金樂琦:原因很多,例如:缺乏可持續發展模式,低成本優勢;缺乏長期投資的意愿,由于政治不穩,隨時打背包走人(背井離鄉的心態,短視思維);缺乏產品研發,創新(山寨思維),品牌意識和全球化策略;關系、信用驅動(難以傳遞到下一代);對外人和非家族成員缺乏信任(人才庫受限);企業角色和責任含混不清,接班受傳統觀念束縛(長子繼承 vs. 能力繼承);管理大型組織的能力欠缺,往往工作、休閑和家庭生活不分;缺乏或推遲個人及企業繼承規劃,不愿放手;個人資產和公司資產不分,資產規劃不夠多元化;男性繼承人之間平等或近乎平等的股份繼承權 vs. 長子繼承權;家庭關系復雜(妻兒眾多)。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以香港為代表的大家族仍舊保留傳統的家長制,而內地因為一胎的計劃生育制度導致以孩子為中心,兩種不同的形態對財富家族的傳承分別帶來哪些挑戰?
金樂琦:華人家族企業一直受中華傳統的影響,尊崇儒教,講三綱(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樣保證了家長的權威,但也容易產生一言堂和專制的效果。
對于家族企業接班人的選擇,我們總結出四個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CCKP(confidence自信,commitment承擔,knowledge知識,和passion熱情)。內地的一胎化,“小皇帝”的增多,讓下一代喪失了獨立性和為事業打拼的動力,少了必要的擔當,這樣很難成為企業接班人的合理人選。
華人家族要向洛克菲勒家族
學習做慈善的精神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大陸民營企業家越來越重視迫在眉睫的家族傳承,他們應該怎么做?
金樂琦:及早訂出有效的企業傳承方案。華人家族企業可以考慮保持若干股份,并以代理委托(proxy)的形式,仍對企業維持一定的聯系,建構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經營結構。基于子承父業的傳承模式,在目前的環境下既有執行上的困難,也有傳承失效導致企業失敗的風險。因此,華人創業家要延續一手創辦的企業,必須改變思維,使上下兩代都能從新思維中取得雙贏的理性發展結果。
制訂具有發展戰略的未來計劃,面對將來,而不能緬懷過往的光輝。以企業家的精神,敢于創新和開拓新領域—注重企業的產品創新發展和營銷策略,投入資源建立自身的品牌,才能增加企業的價值。
企業內部要有清晰的家族管治透明度,權責分明,制定股份分紅制度、企業職位錄用、升遷的人事管理辦法,以至高層管理的機制。與此同時,家族財富在下一代成員之間的分配,最后能及早訂出一個清晰的配置方案,避免爭奪家產造成家族企業內部分裂,加速走向失敗。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在分析家族企業和財富傳承時,有的重視家族價值觀,有的強調家族信托等現代工具,您怎么看這幾方面的各自功能?
金樂琦:家族價值觀和家族信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無法相比。家族信托是家族財富傳承的一種方法,使家族成員受益者成為利益共同體,但這樣的做法僅僅使家族成員被動的、在家族財富的束縛下綁在一起。
傳承主要包括三種:家族財富的傳承,家族價值觀的傳承,和家族成員間和諧關系的傳承。可以注意到,我們并沒有談到家族企業的傳承。只有這三種傳承順利進行下去,家族企業才有可能永續,克服“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像洛克菲勒家族等歐美家族,因為慈善事業和慈善基金會的緣故,仍保留著足夠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華人家族是否可以做到?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家族慈善和基金會可以在家族傳承中發揮怎樣的功能?
金樂琦:家族慈善和基金會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基金會是實現家族慈善的途徑之一。傳統的家族慈善,很多就是一次性簽支票付錢,接濟窮人和老幼病殘,不介入對捐款的管理;現代的戰略慈善,通過基金會的有效管理,保證捐款的到位和目標的順利完成,系統性、持久性強,這樣的慈善模式更能有效地讓家族成員團結在一起,有助于家族價值觀和名譽傳承下去。
(香港科技大學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倩教授,對本文亦有貢獻)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記者_宋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