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培養工程師非常注重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一拿到畢業證書,學生基本上就能在企業等用人機構派上用場。對培養工程師的應用型高校來說,理論是灰色的,應用才是硬道理。
為探究德國培養工程師的奧秘,筆者最近走訪了德國七所應用科學大學精英聯盟成員——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在德國,共有200多所應用科學大學,它們是德國產業一線工程師的主要搖籃。
計量專業的霍夫曼教授帶筆者參觀了幾個學生實驗室。每個學期學生要在這里完成他為各階段理論課量身定制的6組實驗,并撰寫詳細實驗報告。如果實驗結果與理論預估不一致,他會分析原因,告訴他們在生產一線實際可能出現的情況。
看該校介紹材料,專業教學都實現了模塊化,所有專業都要求學生實習,下企業寫論文并由企業人士擔任指導。由此學生既可了解產業一線的最新技術,又鍛煉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和實踐的無縫銜接,也為企業甄選合用人才提供了直接渠道。在教學中,除少數昂貴的精密測量儀外,學校還盡量讓學生使用生產一線的“真家伙”。一名正在做實驗的學生說,理論課不去上沒關系,但不參加和完成實驗課,就不能畢業。
在該校深造的一名中國本科畢業生說,她剛來時很不適應,沒有現成教材,教授自己寫講義,講的都是產業一線的基礎知識,教授還經常布置課題由學生分組設計解決方案。雖說可以看書或上網找材料,也可以請教授指點迷津,但方案本身要靠學生自己動腦筋。
霍夫曼教授認為,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是德國培養工程師的傳統與特色。他說,德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企業制勝主要靠人腦,這就要求德國工程師能更快設計出高效能、專業化的尖端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20年間,德國各工程專業大學在校生人數成倍增長,但工程師培訓質量并未降低,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因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而畢不了業。
德國應用型高校對教授的要求也很有特色:所聘教師不僅要取得博士學位,還要至少有5年實際工作經驗,其中至少3年是在校外企業或研究機構工作;教授向政府部門申請研究經費時,也須證明課題有企業參與和部分出資,能夠保證研發成果投入實際運用。
有報道說,中國每年培養工程師數量相當于美、歐、日和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前些年,美國媒體常舉這樣的統計數字大喊“狼來了”,中國要趕超了。但國人自己應該清醒,競爭力的關鍵是提高育人質量和創新能力。培養能干的工程師一向是德國實體經濟國際稱雄的法寶,良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