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德國職業教育專家聊起一個故事:中國一著名企業引進一批德國設備,裝配說明書上寫明某處螺釘要擰七圈半。中國技工實際裝配時有時擰七圈,有時擰八圏,認為兩種做法的緊固程度差不多。德國人說那不行,規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這是德國本土設備裝配長期總結的最佳緊固度。
本來只是采訪時插科打諢,沒想到這名德國職教專家很認真地強調,這恰恰是德國職業教育要讓學徒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靈活性和創造性是產品研發階段允許和鼓勵的,但生產實施過程必須一絲不茍。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職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照操作規程辦事,容不得一點“靈活性”。不光普通技工如此,技師更甚。技師職責之一是保證產品質量,按職教專家的說法,技師頭銜本身就會促使他對操作馬虎“零容忍”。
試想一輛汽車那么多零件,如果每個零件組裝都有點小誤差,整車質量不過關也就不足為奇了。橋梁、樓房剛建不久就坍塌,是否也有建筑工馬虎、工程監管人員不嚴格照章辦事的原因呢?
這名職業教育專家在華參與職教合作已有七年之久,談起在華親歷多有遺憾:比如一些參加聯合培訓的中國技工到德國企業實習時,德方評估其技能優秀程度甚至超過德國工人,但是一些中國企業家和職業學校往往并不足夠重視技工的實際技能,而是只看重技工的證書。
還有,他在中國一些汽車廠明明看到生產線上有質量監管員,但最終出廠的汽車仍存在一些他肉眼都能看出的質量紕漏。這些汽車若在德國投入市場,根本不會有人買。他認為,這不僅是技工和質量監管人員的職業能力問題,更是相關人員職業培訓的質量問題。
德國產業工人的另一個重要職業素養,是有很強的企業認同感,類似于我們說的主人翁精神?自己盡職盡責關乎本企業產品質量和銷路,關乎企業形象和自身形象及就業崗位。在這位專家看來,中國不少企業和職業培訓機構并未重視培養這種認同感。
從企業家到工人,從職業教育機構到質量監管部門,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可以說是貫穿德國實體經濟各個環節的一個重要軟實力。從實際操作層面看,這種軟實力獲得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德國對技工、技師、技術員和工程師等應用型人才分層次、標準化的培訓。這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對各級技能證書的獲得有統一量化的質量把關,更重視實際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訓。“德國制造”過硬的基礎是人才過硬。
各國國情不同,工業發展階段有別,照搬德國經驗會水土不服。但是中國工業化要升級,把好各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關同樣是關鍵。德國政界不斷強調,應用型專業人才短缺會威脅德國實體經濟競爭力,的確在理。借鑒國外經驗,學的不應是形式,重要的是學習系統培養人才的職業能力和素養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