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在廢舊衣物巨大浪費的背后,卻是近年來我國紡織業一直飽受原料供應緊張困擾的尷尬現狀。據了解,作為纖維消費大國,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的廢舊紡織品近2000萬噸,再利用率約10%,而紡織原材料的進口量卻高達65%以上。
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廢舊紡織品回收渠道“陽光化”,并通過建立完整的加工銷售產業鏈讓其物盡其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日前,針對山東本地的舊衣物回收加工行業現狀,經濟導報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隱形的巨大浪費
27日,濟陽縣天成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十幾名女工正在一間并不寬敞的屋子里分揀從各地運送過來的廢舊衣物,不同面料和顏色的衣物分別被裝入不同的塑料箱內等待分解。
“先經過人工篩選,確定不同面料和顏色的廢舊衣服分別有什么用途。比如成色好一點的可以作為成衣出口到國外,成色較差的可以經過纖維分解機(俗稱‘開花機’),提取腈綸、滌綸、氨綸等材料中的紡織纖維,最終可以賣到紡織廠和化工廠,分別用來制作公路氈子、大棚棉被甚至是純度極高的石油添加劑。”濟陽天成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經理高世明告訴導報記者。
采訪過程中,導報記者恰好遇到有工人開車將一批廢舊衣物運回公司。高世明表示,公司平均一天可以接收10噸左右的廢舊紡織品,一般按照600元一噸的價格到回收商販那里收取。用他的話來講,周邊的商販攢夠了5噸舊衣服,一個電話打來他就會馬上派人帶著錢去收。
即便是這樣,由于固定的回收渠道有限,社區又沒有配備專門的廢舊衣物回收箱,公司一直處于“吃不飽”的狀態,亟待擴大回收范圍。
一邊是“吃不飽”的回收公司,一邊卻是舊衣服處理無門的無數家庭。據了解,我國每年回收纖維不足原料的10%,僅僅在上海、廣州有一些回收舊衣的嘗試,廢舊紡織品成了放錯位置的資源被白白浪費。
有數據測算,若按照一件衣物平均壽命3至4年計算,我國平均每年每人在購置5至10件新衣物的基礎上,遺棄3至5件舊衣物,到“十二五”末,我國廢舊紡織品累計產生量將達到1億噸,其中,化纖類為7000萬噸,天然纖維類為3000萬噸。如果不能進行再利用,不僅是對環境的威脅,更是一種隱形的巨大浪費。
紡織企業“不買賬”
“如果將廢舊紡織品全部回收利用,每年可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相當于節約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種植面積。”27日,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廢舊紡織品專業委員會負責人唐艷菊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噸舊衣服經回收利用,大約可轉化成一噸分色棉紗,或者直接生成近一噸的無紡布。
根據現有工藝水平,紡一噸棉紗平均耗電約2200千瓦時,這還不包括棉紗生產過程脫脂、染色、上漿、漂洗、烘干等幾十道生產工序消耗的能源、化工原料及污水處理投資。若再算上產業鏈上游棉花種植環節涉及到的農藥、灌溉等,無疑將是一筆巨大開支。
然而,在巨大的經濟和環境利益面前,山東省內的紡織企業卻對廢舊衣物再利用并不買賬。山東省紡織學會副理事長韓克秀向導報記者證實,目前山東省內尚沒有利用廢舊紡織品生產再生衣料的紡織企業,對于每年浪費的舊衣物也沒有具體統計數字。
“一方面,舊衣服的種類千差萬別,在現有并不成熟的工藝水平下不一定能真正達到回收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回收渠道單一,回收成本也是阻礙廢舊衣物再利用的瓶頸因素。”濟南魯連紡織品有限公司經理曲延國坦言,即便廢舊衣物含有可提取的紡織纖維,但在目前國內對廢舊衣物回收沒有具體標準的前提下,由于其涉及人體健康這一敏感領域,紡織企業一般不會輕易涉足衣料再生業務。
中國舊衣服網創始人方曉東表示,國內企業更傾向于將舊衣服出口到國外,而不是讓舊衣服流入再生加工鏈條。因為相比舊衣服回收再利用,成衣直接出口的利潤更高。從在其網站交易的舊衣數量來看,90%以上的舊衣服被回收流入到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二手市場,這些地區舊衣市場龐大,一些國家80%以上的百姓都穿著來自中國的舊衣服。
“灰色行業”期待陽光化
不僅是紡織企業不買賬,采訪過程中,省內為數不多的舊衣服回收公司也都直言不希望接受采訪。在他們看
來,舊衣服回收行業由于缺乏國家具體政策支持,不能大張旗鼓地進行,只能在“地下”暗中流轉,是名副其實的“灰色行業”。
高世明無奈地表示,尚且不說扶持政策,由于工商部門對于舊衣回收行業沒有明文規定,導致公司至今無法辦理相關營業執照。鑒于是無照回收,公司不得不接受當地工商執法部門的罰款處罰。
根據最新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除廢舊金屬、塑料、造紙原料外,舊衣服并不在規定的“再生資源”之列,其流轉交易屬于管理的真空地帶。但由于涉及人體衛生健康,各地工商等有關部門對舊衣服流通有著較為嚴格的監管和處罰,這也給舊衣回收行業蒙上了一層灰色。
方曉東表示,根據法律規定,包括廢舊衣物在內的“洋垃圾”是明令禁止進口的,但對國內二手衣物的回收并沒有禁止流轉交易的具體規定。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質量完好的舊衣服進入二手市場是優先的。
廢舊衣物有需求、有市場、有產業鏈,卻沒有相關法規和完善的管理,這讓國內舊衣服的重生之路變得困難重重。
唐艷菊表示,總體來看,我國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相關研究較為滯后,一方面是企業加工技術水平有限,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加工后的使用率低,人們對再生衣料的認可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內缺乏回收的相關管理規范。只有讓舊衣回收行業陽光化、規范化,才能促進這一灰色產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真正讓廢舊紡織品發揮循環經濟的效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建議說,首先,要加快推動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廢舊纖維制品回收系統和相關標準制度,進一步完善回收廢舊紡織品的渠道;其次,要突破纖維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加強裝備配套,真正發揮其緩解原料短缺矛盾的重要作用;此外,要鼓勵紡織企業開展回收工作,逐漸擴大廢舊原料在紡織品再生產中的比重,加強回收提煉技術研發,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