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32小時奮戰在手術臺上,為一名腦部同時長了動脈瘤、腦腫瘤等多個腫瘤的63歲依姆,做了6個大小不同的手術,手術后直接累得癱倒!昨日,本網報道了協和醫院三名醫生完成“超長手術”的壯舉,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各大門戶網站轉載,微博評論破萬。
完成32小時超長手術有多難?6個大小不同的手術如何串聯?做手術時醫生為何穿拖鞋?昨日上午,參加手術的三位陳醫生—陳建屏副主任醫師、陳靖主治醫師、陳松住院醫師,接受海都報采訪,披露手術詳情,講述“32小時手術背后的故事”。
血管分離 猶如鋼絲上跳舞
接受超長手術的63歲依姆被查出腦出血后,醫生曾懷疑,她的腦出血是動脈瘤引起的。據統計,八成以上的腦出血都是這個原因。但隨后的診斷結果讓人吃驚,病人腦部同時長了動脈瘤、腦腫瘤等多個腫瘤。陳建屏副主任醫師介紹,無論是動脈瘤還是腦腫瘤,手術難度、風險都很大,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更是罕見。
“我們在顯微鏡下,像繡花一般,把血管母細胞瘤慢慢分開。”陳建屏說,動脈瘤的位置很不好,在骨頭下方,需要將骨頭磨掉切除,此外,這個瘤長在動脈主干上,手術時一不注意,頸動脈就可能破裂,引發大出血,做這個手術就像在鋼絲上跳舞。
“做手術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會覺得累,但做完手術,覺得非常累,眼睛都睜不開了。”陳松醫生說,這次手術是他經歷過的最長時間的一次,當時全身發軟,在等待病人蘇醒的間歇,他們在地上躺了一會,有同事給他們拍照,也下意識地用手比了一個“V”,本以為只是同事們在微信朋友圈內分享,誰知會傳到網上,引起轟動。
陳靖醫生說,醫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順順利利、健健康康地出院,為此,他們再辛苦、再累都值得。
6個手術串聯 考驗毅力耐心
很多讀者非常好奇:這32個小時里,醫生要完成哪些工作?6個手術是如何串聯的?手術期間,醫生要不要吃飯,補充體力?
陳建屏醫生說,由于動脈瘤長在骨頭后面,先要耗費很多時間把骨頭磨掉,磨骨頭時也提心吊膽,一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動脈破裂。而腦干母細胞瘤,全部糊在大腦中,內部有豐富的大小血管,與大腦的血管連通,分離這些血管也消耗了大量時間。
他介紹,第一個手術是動脈瘤切除,手術從上午一直進行到下午2點多,結束后,發現出血。找到出血位置是腦干母細胞瘤,醫生們觀察了兩個小時之后,繼續做手術。切除母細胞瘤比較費力,做完就到第二天凌晨3點了。接下去是處理術中出血,出血導致腦室積血,很容易形成腦水腫,需要再拿掉一個骨頭。隨后,醫生們又做了腦室引流等工作。
陳建屏說,每次做完一項手術,都要耐心觀察,有時候還需要CT等檢查配合,全部手術做完之后,等到患者眼睛睜開、手腳會動,他們才放心,才能算手術結束,這場手術考驗的不僅僅是醫技,更考驗毅力與耐心。
被問到手術期間會不會吃飯,醫生們回答,“中午這一頓一般都沒吃”,理由是“擔心吃了會犯困,影響手術”。
進手術室 衣服鞋子都有要求
昨日,不少讀者注意到,兩名醫生躺在地上時穿的是拖鞋,感覺很詫異。“醫生做手術時都穿拖鞋嗎?會不會不正式?”
陳松說,他們穿的是手術室特制的無菌拖鞋。他介紹,醫院有三層都是手術室,分成25間,一天內可以做100多臺手術。醫生們進入手術室,穿什么衣服、鞋子都有要求,因為手術時必須是無菌操作。
“醫生要從4層進入3層的手術室,4層有更衣室、過渡區。”陳松說,醫生們在更衣室要換下自己的衣服,只留貼身內褲,再換上手術服。鞋子也要換成無菌拖鞋,外面的鞋子、襪子都不能穿進手術室。
陳靖說,醫生手術時注意力在病人身上,而且環境封閉,不存在“正式”這一說法,只要認真完成手術就可以。另外,手術室內的溫度保持在20到23攝氏度之間,穿拖鞋也不會冷。
陳靖說,一般進入手術室后,醫生就會待一天,因為每次出去還要再消毒、換衣服,很麻煩。電視劇里,手術前醫生常要清洗手臂,真實的做法也是類似,要清洗手臂后,戴上特制手套。
相關新聞
協和醫院34小時手術揭秘 為記錄這值得留念的一刻
當事醫生稱當初僅把照片傳到微信朋友圈,只是為了緩和緊張氣氛,并記錄這值得留念的一刻
□東快記者林雅實習生張健文/圖
為了給一名63歲的病人,拆除腦中致命的“炸彈”——頸眼動脈瘤和腦干背側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的陳建屏、陳靖、陳松三名醫生,從6月21日早上9點,一直奮戰到6月22日下午7點。
隨后,這個消息意外在網絡上傳開,3人一夜間成了網絡紅人。昨日,令人不可思議的34個小時手術內情,在醫生和病人的講述中被揭開。
極為罕見
6旬依姆腦中長兩種“致命瘤”
事情要從6月15日說起。那一天,一名63歲的腦出血女患者,從建甌轉診到協和醫院神經外科。
該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建屏接診后,根據病人的情況以及病史,安排了相關的檢查,包括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A(CT血管造影)和腦部核磁共振等檢查。
通過詳細的檢查,陳建屏發現了病人腦出血背后隱藏的兩個棘手問題,病人腦部眼動脈段長了個動脈瘤,后顱腦干背側長有實質性血管母細胞瘤。病人腦中相當于埋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致命。
臨床數據統計顯示,約有50%~80%動脈瘤病人還沒來得及到醫院就死亡了。而該病人的動脈瘤還長在動脈的主干上,一旦破裂,血將噴涌而出,止都止不住。
而腦干主管呼吸和心跳,位置也是極其兇險,根本碰不得,一旦出血也將是災難性的。
“最可怕的是這兩種病同時出現在一個病人身上,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極其罕見的。”陳建屏說,醫學上把腦部分為幕上結構和幕下結構,動脈瘤在幕上,母細胞瘤在幕下。這兩種病相互牽制影響,動脈瘤要求病人仰臥著手術,母細胞瘤要求病人俯臥著手術。一個人同時要做這兩個手術,手術難度不言而喻。
在經過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全科醫生的詳細討論后,醫生們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并評估了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并確定由陳建屏的醫療小組來進行手術。
隨后,陳建屏跟10多位家屬進行了術前談話,詳細解釋了病人的病情和術中面臨的風險。在征得家屬的理解和同意后,手術定于21日進行。
挑戰極限
3醫生在腦部禁區“拆炸彈”
21日上午9時許,陳建屏、陳靖、陳松所在的醫療小組進入了手術室。臨床上約八成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因此,醫生們第一步要拆除的“不定時炸彈”就是頸眼動脈瘤。
盡管動脈瘤擁有“瘤”的頭銜,但實際上與平時所說的“腫瘤”是兩個概念,這是顱內強大血流的沖擊所形成的血管異常瘤狀突起。
這個動脈瘤長在骨頭后面,醫生打開前腦顱,需先磨掉骨頭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處理,輕微的震動都可能讓如薄紙一般的動脈瘤破裂。
動脈瘤手術,醫生在如履薄冰的操作中,一直持續到下午2點多才結束。
術后,醫生進一步觀察發現,血還一直上涌,但腦出血并非是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而是血管母細胞瘤導致的。
手術中最極端的風險出現了。此時一旦關顱,病人極有可能死亡,因此得立即進行下一個手術,進行血管母細胞瘤切除。
隨后,陳建屏醫生迅速跟家屬溝通了手術中出現的情況。在病人家屬同意后,又開始進行第二個階段手術。
陳靖和陳松醫生將病人從仰臥位,轉換為俯臥位,打開病人后腦顱進行手術。
此時,陳建屏醫生就趁此休息了約1個小時,怕吃了東西犯困僅喝了點水,又重新站到了手術臺上。
由于血管母細胞瘤長在腦干背側,血供非常豐富,一旦出血就控制不住,在沒有完全阻斷血供之前是碰不得的。
整個過程就跟繡花一樣,要非常細致,才能慢慢將腫瘤和周圍血管分離開來,這些都是在顯微鏡下放大數倍進行操作。同時,醫生還要有空間概念,要預估被腫瘤遮擋住的區域。這都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有精準的手感。
血管母細胞瘤的切除手術一直到22日凌晨3時許結束。
手術結束后等待了2個多小時,病人清醒了,醫生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同時,為了評估術中出血造成的損傷,醫生們顧不上勞累,迅速帶病人進行相應的檢查。
22日上午6時許,病人因為術后腦袋腫脹厲害,因此醫生們根據病人出現的術后并發癥一一進行了處理,進行了腦室外引流手術、去骨瓣減壓術等。
一切直到6月22日下午7點才結束。
“術前預估的手術風險都出現了,因此手術才持續了這么長的時間。”陳建屏說,整個手術過程都是一環扣一環,步步驚心,迫使醫生只能一鼓作氣做下來。
醫生心聲
病人信任讓我愿意拼命
23日,“醫生34小時為病人做手術,累躺手術臺邊”的消息在微博和微信傳開后,陳建屏、陳靖、陳松3名醫生一夜間成了網絡紅人。網友們紛紛為醫生點贊,稱“用生命拯救生命,真是值得欽佩的正能量。”
昨日上午11時30分,十多家媒體記者趕到協和醫院外科樓6樓5區示教室內,架起攝像機,舉起話筒,圍在三名當事醫生身旁,希望能夠了解手術情況。
第一次面對那么多媒體記者的采訪,本次手術的主刀醫生陳建屏說,當天手術結束后,他短暫休息,又立刻趕往了南平會診。直到昨日早上,他才接到醫院的通知,說手術的照片被傳到了網上,他火了。
由于長時間操作手術,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建屏的雙手還是腫腫的。
34個小時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對于大家關注的問題,陳建屏笑了笑說,其實這就像球迷看世界杯,不少球迷也都是熬夜看球。更何況,手術時,精力更是高度集中,因此就感覺時間凝固了一樣,也就不知道餓和困了。
“這次手術也要感謝病人及家屬對我的信任。我跟他們說,我可以拼命,可以不吃不喝幾十個小時,但是我不能保證一定治得好,因此我需要病人的信任和理解。”陳建屏說。
而對拍照一事,醫師陳松說,他們并沒有想用照片宣傳的意思,當初只是把照片傳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只是為了緩和緊張氣氛,并且記錄這值得留念的一刻。
昨日,家住南平建甌的楊女士回憶起母親從發病到手術的過程仍覺得驚心動魄。“原本以為手術就八九個小時,沒想到做了那么久。”楊女士說,手術期間,家人一直都在手術室門口守候,“醫生太敬業了,大家都擔心他體力不支。”
目前,楊女士的母親已經清醒過來,情況還算穩定,但仍需要留院做進一步觀察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