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報記者 陶海青 從3月22日至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還將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 據悉,荷蘭是歐盟中小發達國家的代表,已連續11年保 ...
本報記者 陶海青
從3月22日至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還將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
據悉,荷蘭是歐盟中小發達國家的代表,已連續11年保持中國在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此外,中法關系以戰略性、全球性和時代性長期走在中歐關系和中西方關系前列。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伙伴。比利時是歐盟始創成員國和總部所在地,是中國在歐盟的重要合作伙伴。
習近平此次訪歐,將傳遞中國重視歐洲、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致力于深化中歐關系的強烈信號,將為中歐關系“定方向”,為中歐合作“提速度”,推動中歐關系的戰略性“上水平”。
目前,中歐關系正處在平穩發展階段,但依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相互投資不成比例
3月初,大公國際發布《中國投資——再聚焦歐洲》報告稱,隨著中國提升國內工業基礎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中國避免過分倚重美國和美元金融工具,歐洲市場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
2003年至2013年是中歐關系發展重要的10年。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歐貿易在2003年至2012年期間不斷上升,增加了4倍。中歐貿易額從2003年的1252.2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460.4億美元,是2003年的4.3倍。自2004年以來,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在2012年,美國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歐盟已連續10年保持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地位,歐洲是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最快的目的地。如果說10年前歐盟市場對于中國來說意味著經濟增長的來源,那么,現在的中國市場則成為歐盟寄予厚望的未來增長級。”歐洲中國總商會秘書長閆宗偉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雖然中歐經貿關系整體勢頭良好,但與中歐每年超過5000億美元的貿易規模相比,中歐相互投資顯得很不成比例。”
一組數據也佐證了他的觀點。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1年,歐盟對華投資僅占歐盟對非成員國投資的4.8%;當年,歐盟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是美國,占33.8%。與此同時,美國對歐盟的投資占歐盟吸收非成員國投資總額的62.2%,中國僅占1.3%。同樣,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僅占當年對外投資的11.1%,而中國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是亞洲,占60.9%。
“這表明,一方面,中歐雙方均沒有把對方看作主要投資目的地,另一方面,中歐雙方互相投資的潛力巨大。”閆宗偉說。
市場準入是難點
中歐雙邊投資協定首輪談判已經結束。雙方談判的難點是市場準入,歐盟更加看重金融、保險服務業的開放,中國則希望承認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享受歐盟國民待遇,同時保護海外投資者利益。
閆宗偉認為,貿易談判就是利益博弈,不可能一帆風順,至少需要三至五年。
3月24日,第2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中歐雙方將就投資協定的概念性問題進一步交換意見。本輪談判為期2天。
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開啟,對中歐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浙江省東陽市六環飾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多年來一直銷往德國。該公司董事長蔣忠泉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歐洲很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但中國企業在走進歐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技術壁壘,因此,投資歐洲的中國企業比較看重雙方經貿合作的政策大框架,希望這個協定中有更多務實的內容,比如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消除技術的屏障和門檻,明確技術轉讓的規章制度,保護知識產權,解決貿易爭端機制等等。”
中歐關系新藍圖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在去年年底,中歐雙方將各自的發展訴求凝聚成一張合作藍圖:《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確定了共同合作目標。今年是規劃落地的第一年,也是系列合作議題的開局之年。
閆宗偉認為,隨著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推進,中歐相互投資將有新的發展。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相互對接的基礎上,更多的合作機遇將逐漸顯現。未來10年,中國和歐盟及其成員國在能源戰略、環境保護、城市化進程等領域都可能加強合作。而習近平的歐洲之旅將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向縱深發展。
中國社科院近日首發《中歐關系研究報告(2014)》稱,無論從國際環境來看,還是從雙方各自發展的需要來看,中歐關系在未來的10年將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從3月22日至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還將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
據悉,荷蘭是歐盟中小發達國家的代表,已連續11年保持中國在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此外,中法關系以戰略性、全球性和時代性長期走在中歐關系和中西方關系前列。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伙伴。比利時是歐盟始創成員國和總部所在地,是中國在歐盟的重要合作伙伴。
習近平此次訪歐,將傳遞中國重視歐洲、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致力于深化中歐關系的強烈信號,將為中歐關系“定方向”,為中歐合作“提速度”,推動中歐關系的戰略性“上水平”。
目前,中歐關系正處在平穩發展階段,但依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相互投資不成比例
3月初,大公國際發布《中國投資——再聚焦歐洲》報告稱,隨著中國提升國內工業基礎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中國避免過分倚重美國和美元金融工具,歐洲市場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
2003年至2013年是中歐關系發展重要的10年。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歐貿易在2003年至2012年期間不斷上升,增加了4倍。中歐貿易額從2003年的1252.2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460.4億美元,是2003年的4.3倍。自2004年以來,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在2012年,美國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歐盟已連續10年保持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地位,歐洲是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最快的目的地。如果說10年前歐盟市場對于中國來說意味著經濟增長的來源,那么,現在的中國市場則成為歐盟寄予厚望的未來增長級。”歐洲中國總商會秘書長閆宗偉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雖然中歐經貿關系整體勢頭良好,但與中歐每年超過5000億美元的貿易規模相比,中歐相互投資顯得很不成比例。”
一組數據也佐證了他的觀點。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1年,歐盟對華投資僅占歐盟對非成員國投資的4.8%;當年,歐盟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是美國,占33.8%。與此同時,美國對歐盟的投資占歐盟吸收非成員國投資總額的62.2%,中國僅占1.3%。同樣,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僅占當年對外投資的11.1%,而中國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是亞洲,占60.9%。
“這表明,一方面,中歐雙方均沒有把對方看作主要投資目的地,另一方面,中歐雙方互相投資的潛力巨大。”閆宗偉說。
市場準入是難點
中歐雙邊投資協定首輪談判已經結束。雙方談判的難點是市場準入,歐盟更加看重金融、保險服務業的開放,中國則希望承認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享受歐盟國民待遇,同時保護海外投資者利益。
閆宗偉認為,貿易談判就是利益博弈,不可能一帆風順,至少需要三至五年。
3月24日,第2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中歐雙方將就投資協定的概念性問題進一步交換意見。本輪談判為期2天。
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開啟,對中歐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浙江省東陽市六環飾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多年來一直銷往德國。該公司董事長蔣忠泉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歐洲很歡迎中國企業去投資。但中國企業在走進歐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技術壁壘,因此,投資歐洲的中國企業比較看重雙方經貿合作的政策大框架,希望這個協定中有更多務實的內容,比如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消除技術的屏障和門檻,明確技術轉讓的規章制度,保護知識產權,解決貿易爭端機制等等。”
中歐關系新藍圖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在去年年底,中歐雙方將各自的發展訴求凝聚成一張合作藍圖:《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確定了共同合作目標。今年是規劃落地的第一年,也是系列合作議題的開局之年。
閆宗偉認為,隨著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推進,中歐相互投資將有新的發展。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相互對接的基礎上,更多的合作機遇將逐漸顯現。未來10年,中國和歐盟及其成員國在能源戰略、環境保護、城市化進程等領域都可能加強合作。而習近平的歐洲之旅將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向縱深發展。
中國社科院近日首發《中歐關系研究報告(2014)》稱,無論從國際環境來看,還是從雙方各自發展的需要來看,中歐關系在未來的10年將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