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南貿易的基本情況
中國與越南貿易的產品是基于自身優勢資源而展開的。具體而言,越南出口的商品偏向于自然資源,以初級產品為主,主要包括原油、煤炭、果蔬、礦產、木器、橡膠和農產品等;進口的商品則傾向于工業制品,主要包括紡織品、機電產品、化工品、成品油及鋼材等。由于中越兩國各自比較優勢的不同,互補性依然是雙邊進出口貿易的主要特征。處于革新開放初期的越南,需要大量的工業制品,中國機械設備的物美價廉,正好可以滿足越南產業發展的需求。譬如,我國的五金、化工品等對越出口比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越南的蔬菜、水果、咖啡、礦產品、木及木制品等優勢資源在中國的份額也不斷增加,緩解了中國市場的部分資源壓力,并為輕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越南加入WTO之后,國內市場體制轉型和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漸進式的變革促進本國經濟快速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全面改革關稅制度,采用國際統一分類法,實施新進出口稅率,關稅率平均降低1%到6%,取消出口補貼和進口配額,并與多國簽訂最惠國待遇協議;第二,鼓勵進出口,建立出口獎勵基金,頒布關于進出口貨物物流的管理法規,簡化海關手續,大力吸引外資;第三,優化產業結構,加大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研發力度,注重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提升,培養新興優勢產業;第四,加強銀行在雙邊貿易結算中的作用,鞏固企業合作關系,嚴厲打擊邊境走私。
二、中越貿易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盡管中越兩國的進出口額增長迅速,雙邊貿易總額也呈不斷上升態勢,但由于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限制了可貿易產品的范圍,相對較弱的貿易能力導致雙邊貿易總量規模偏小。同時,建立在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之上的貿易合作模式,使雙邊貿易格局嚴重失衡,主要表現為中國長期對越南保持出口順差的關系,且貿易順差額逐年增加。長期的貿易失衡使雙邊貿易的可持續性與互惠性遭受諸多阻礙,一方面,不僅不利于兩國經濟貿易的長遠合作與健康發展,而且對越南的貿易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級產品已無法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貿易結構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雙邊貿易的提升和領域拓展。雖然越南出口到我國的商品數量多達百種,但是以農產品和原材料為主,包括煤、礦產品、大米、果蔬、咖啡、木材及其木制品、橡膠及其制品和水產品等,皆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而中國出口至越南的200多種商品中,以制造業為主,包括機電設備、汽車、藥品、電子及電腦零配件、紡織品及其制品、化工產品等,商品技術含量普遍較高。總體而言,雙邊90%的貿易范圍主要在機械電子設備、紡織業、農業產品等少數領域。
1.進一步調整我國對越南出口商品的結構
從中越兩國間貿易商品構成上來看, 中國出口到越南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 而越南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則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制成品。但是,近年來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及其工業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越南出口到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額也在逐漸增加, 最終導致競爭加劇。因而我國應盡快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將對越南的出口從競爭性產品轉向為互補性產品。
2. 我國應加強對越南市場的調查,保持對越南出口的平穩增長
首先, 外貿企業的產品出口前要提前在越南市場做好調研, 搜集相關信息 , 全面掌握越南企業的生產能力、市場銷量、質量標準和價格水平。其次,要實行適當的價格策略, 優質優價, 防止對方反傾銷的行為發生。我國的紡織業和其他低技術產品一直具備良好的發展勢頭,而自動化、加工業、工程類產品構成的中等技術產品發展相對緩慢,但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至關重要。因而,現階段在“科技興貿”戰略的指導下,通過增加人力資本、資金、核心技術研發等方式投入,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大力支持中等技術產品的發展,待其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強有力的競爭之后再重點扶持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與發展。
3. 充分運用貿易救濟手段積極應對反傾銷調查
第一,面對對方的反傾銷的調查, 外貿企業不能驚慌失措,應沉著應對,積極應訴。只有應訴才有機會爭取權利獲得勝利, 不應訴則意味著放棄權利,那就只能遭受失敗。第二,當對方提出反傾銷調查時,應組成一個統一應對小組,包括政府、行業或企業聯合起來,甚至還可以把越南國內反對實施反傾銷的利益集團聯合起來, 共同對越南高層決策機構展開游說和公關, 最終使其放棄反傾銷調查。第三,是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維護企業和行業的正當利益。在一定情況下,行業協會可以代替政府組織企業應對反傾銷,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一方面, 貿易摩擦的加劇使中國失去了一部分出口市場份額 , 特別是對以越南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企業打擊沉重;另一方面也損害了越南國內部分企業及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結合中越交往歷史來看,盡管中越貿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額不算太大,導致貿易摩擦的責任也主要在于中國外貿有意所為,所以開發越南市場需要趁早,因為中國外貿企業會做的產品,越南或早或晚地做出來。
中國與越南貿易的產品是基于自身優勢資源而展開的。具體而言,越南出口的商品偏向于自然資源,以初級產品為主,主要包括原油、煤炭、果蔬、礦產、木器、橡膠和農產品等;進口的商品則傾向于工業制品,主要包括紡織品、機電產品、化工品、成品油及鋼材等。由于中越兩國各自比較優勢的不同,互補性依然是雙邊進出口貿易的主要特征。處于革新開放初期的越南,需要大量的工業制品,中國機械設備的物美價廉,正好可以滿足越南產業發展的需求。譬如,我國的五金、化工品等對越出口比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越南的蔬菜、水果、咖啡、礦產品、木及木制品等優勢資源在中國的份額也不斷增加,緩解了中國市場的部分資源壓力,并為輕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越南加入WTO之后,國內市場體制轉型和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漸進式的變革促進本國經濟快速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全面改革關稅制度,采用國際統一分類法,實施新進出口稅率,關稅率平均降低1%到6%,取消出口補貼和進口配額,并與多國簽訂最惠國待遇協議;第二,鼓勵進出口,建立出口獎勵基金,頒布關于進出口貨物物流的管理法規,簡化海關手續,大力吸引外資;第三,優化產業結構,加大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研發力度,注重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提升,培養新興優勢產業;第四,加強銀行在雙邊貿易結算中的作用,鞏固企業合作關系,嚴厲打擊邊境走私。
二、中越貿易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盡管中越兩國的進出口額增長迅速,雙邊貿易總額也呈不斷上升態勢,但由于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限制了可貿易產品的范圍,相對較弱的貿易能力導致雙邊貿易總量規模偏小。同時,建立在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之上的貿易合作模式,使雙邊貿易格局嚴重失衡,主要表現為中國長期對越南保持出口順差的關系,且貿易順差額逐年增加。長期的貿易失衡使雙邊貿易的可持續性與互惠性遭受諸多阻礙,一方面,不僅不利于兩國經濟貿易的長遠合作與健康發展,而且對越南的貿易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級產品已無法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貿易結構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雙邊貿易的提升和領域拓展。雖然越南出口到我國的商品數量多達百種,但是以農產品和原材料為主,包括煤、礦產品、大米、果蔬、咖啡、木材及其木制品、橡膠及其制品和水產品等,皆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而中國出口至越南的200多種商品中,以制造業為主,包括機電設備、汽車、藥品、電子及電腦零配件、紡織品及其制品、化工產品等,商品技術含量普遍較高。總體而言,雙邊90%的貿易范圍主要在機械電子設備、紡織業、農業產品等少數領域。
1.進一步調整我國對越南出口商品的結構
從中越兩國間貿易商品構成上來看, 中國出口到越南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 而越南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則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制成品。但是,近年來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及其工業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越南出口到中國的制成品貿易額也在逐漸增加, 最終導致競爭加劇。因而我國應盡快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將對越南的出口從競爭性產品轉向為互補性產品。
2. 我國應加強對越南市場的調查,保持對越南出口的平穩增長
首先, 外貿企業的產品出口前要提前在越南市場做好調研, 搜集相關信息 , 全面掌握越南企業的生產能力、市場銷量、質量標準和價格水平。其次,要實行適當的價格策略, 優質優價, 防止對方反傾銷的行為發生。我國的紡織業和其他低技術產品一直具備良好的發展勢頭,而自動化、加工業、工程類產品構成的中等技術產品發展相對緩慢,但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至關重要。因而,現階段在“科技興貿”戰略的指導下,通過增加人力資本、資金、核心技術研發等方式投入,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大力支持中等技術產品的發展,待其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強有力的競爭之后再重點扶持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與發展。
3. 充分運用貿易救濟手段積極應對反傾銷調查
第一,面對對方的反傾銷的調查, 外貿企業不能驚慌失措,應沉著應對,積極應訴。只有應訴才有機會爭取權利獲得勝利, 不應訴則意味著放棄權利,那就只能遭受失敗。第二,當對方提出反傾銷調查時,應組成一個統一應對小組,包括政府、行業或企業聯合起來,甚至還可以把越南國內反對實施反傾銷的利益集團聯合起來, 共同對越南高層決策機構展開游說和公關, 最終使其放棄反傾銷調查。第三,是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維護企業和行業的正當利益。在一定情況下,行業協會可以代替政府組織企業應對反傾銷,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一方面, 貿易摩擦的加劇使中國失去了一部分出口市場份額 , 特別是對以越南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企業打擊沉重;另一方面也損害了越南國內部分企業及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結合中越交往歷史來看,盡管中越貿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額不算太大,導致貿易摩擦的責任也主要在于中國外貿有意所為,所以開發越南市場需要趁早,因為中國外貿企業會做的產品,越南或早或晚地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