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納入碳交易試點的中國企業們,正在探尋面對這一新事物的解決之道。
隨著履約截止日期的臨近,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五個試點內近1700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做出了自己不同的反應。
最為配合的首先是在各地擁有納入企業的大型國企。大型國企的參與是中國碳市場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國市場頂層設計的研究重點之一。從總體表現來看,國企普遍履約意愿和參與積極性高,對試點各項工作開展也更為配合。
同樣配合的還有一些已有歐洲或美國市場經驗的大型外企。這些外企更易理解碳市場概念,對政府主導的試點工作也較為支持。而一些觀念先進的民營企業也能夠積極應對碳市場,希望突出企業社會責任形象,或利用先進減排技術從中獲利。
然而,對于大部分被納入的中小企業來說,碳市場仍然是企業運行面對的新挑戰,許多企業參與動力不足,配合度偏低。
如何更好地培育企業參與碳市場的意識、促進順利履約,將成為這個年中各履約試點面臨的重要問題。
“跨試點”國企積極性高
在各試點的納入企業中,大型國企往往成為參與首筆交易、市場表現積極的“榜樣”。
“中國國企的特點就是管理比較健全,但排放量也比較大。我與一些國企接觸后,發現他們的確有比較長遠的眼光,能看到低碳發展的趨勢所在。”世行PMR基金經理王雪漫說。
擁有“國家隊”的身份和排放量較大的壓力,在碳市場中,國有企業普遍配合度高。對于這些在各試點擁有多個納入企業的“跨試點”國企來說,積極參與碳市場不僅是政治和經濟的雙重要求,也是塑造企業形象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石化對外發布新聞,表示中石化集團公司已印發《中國石化(行情,問診)碳資產管理辦法(試行)》,將公司碳資產管理規范化,確定了歸口管理部門并安排了不同部門協同配合。
根據中石化公布信息,中石化集團公司內能源管理與環境保護部將成為中石化碳資產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碳盤查及編制碳盤查報告、組織碳核查、碳減排指標的分解、CDM以及CCER項目指導和監督、組織國內碳排放交易、中國石化“國家登記簿”管理、公司碳資產統計等相關內容。
同時,該辦法也將公司內其他部門調動起來,配合碳資產的管理:發展計劃部負責一類溫室氣體工程減排項目的審批。集團/股份財務部負責公司碳資產相關會計核算。科技部負責CDM及CCER項目方法學,碳減排技術等科技開發工作。事業部(管理部、專業公司)負責本板塊碳盤查,編制碳盤查報告,二、三類溫室氣體工程減排項目的審批,CDM及CCER項目開發,本板塊碳減排指標的分解、落實。
此外,該辦法規定企事業單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負責本單位碳資產管理。并安排了相應監督、檢查、考核制度。
華能集團則是另一個表現突出的大型國企。目前,華能在各試點共有10家電廠被納入到碳市場中,集團高層也對碳資產管理非常重視。早在2013年初,華能集團內部就已經制定了集團內碳資產管理相應辦法,并參與了上海、天津、湖北等市場開市的首筆交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華能集團的碳資產統一由集團旗下公司華能碳資產進行管理。作為專業碳資產管理公司,華能碳資產能夠從技術和交易兩個方面為集團內控排企業提供排放報告、配額交易、CCER搭配等各項服務,并制定了清晰的交易步驟和策略,以更好的協助企業履約。同時,通過集團內部的培訓,納入電廠自身也具備了一定的碳資產常規管理能力。目前,華能已經實現從集團到電廠,都能夠找到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
地方企業表現不一
“碳交易的試點推出,對一直追求綠色鋼鐵的寶鋼股份(行情,問診)是一個新的驅動力。”日前,寶鋼公司在其公司主頁掛出消息,宣布售出首筆2013年配額,表示這是“節能減排換來的真金白銀”。
據寶鋼公布的信息,上海市給予寶鋼股份的碳排放額度是根據寶鋼股份2009年到2011年的碳排放平均值得出的,當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寶鋼股份產能并未全部開足,碳排放量也未達頂峰,因而額度顯得十分緊張。此后,寶鋼積極采取節能減排措施,2013年寶鋼股份共投運各類節能項目41項,年新增節能量10.8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
寶鋼集團是上海碳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寶鋼集團在上海試點內的多家納入企業采用各自管理的方式,而本次出售配額的寶鋼股份當下也正在醞釀企業內部的相關碳資產管理辦法。
與寶鋼類似,地處湖北的武鋼集團同樣在湖北碳市場上舉足輕重。早在2005年就參與到CDM項目中的武鋼有著多年的碳市場經驗,如今,經過充分協調和推動,武鋼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碳資產管理架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武鋼內部組織起了一個多部門協調的碳資產管理隊伍,并成立了由節能減排戰線領導帶隊的專門領導小組。其中,安全環保部和生產部能源處主要負責內部減排和配額管理,而一個單獨成立的資產基金公司則負責配額及減排量的經營和交易,CCER及相關的項目開發將由規劃發展部負責。此外,武鋼還入股了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占股20%。
不過,除了這些積極參與、全面管理的大企業外,目前仍有很多中小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較弱,參與積極性不足。
“碳這塊只有我一個做事的,完成任務就可以了。”一位北京控排企業相關負責人說。該負責人表示,其所在公司并非生產型企業,碳交易對他們來說相關度不大,只是因為被強制納入,所以就按照要求配合核查等,但對交易等后續工作不關注。
而這并非個例。總經理辦公室、行政部、能源部、環保部、生產部、財務部、保衛處……縱觀試點企業中碳交易歸口負責人,可以發現多數企業只安排了一個人員負責所有相關事宜、參加各類相關會議,而該人員自身背景則五花八門。
對于這些負責人而言,碳市場是加諸其常規工作之外的額外負擔,在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時也需承擔相關責任,“我們都不會去交易,買賺了又沒有獎金,買虧了反而說不清楚。”一位廣東試點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同時,由于碳資產管理涉及到企業減排、資產管理等重要事項,通常需要通過企業高層才能順利推動,而目前企業負責碳資產相關事宜的工作人員往往級別較低,推動困難。
建議更多考慮減排層面
“可以看到中國的企業間對碳市場的參與能力和程度差別很大,同時試點之間也有很大差別,” IETA主席兼首席執行官Dirk Forrister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說。
作為一個旨在幫助企業參與到碳市場中的組織,IETA(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國際排放交易協會)此前已經進行過多次與中國各試點企業的交流,而在交流中,Dirk Forrister發現中國試點企業普遍面臨管理上的各類困惑,而這些正是歐盟市場剛起步時,那些歐洲企業遇到的困難。
“歐洲企業的管理團隊也不是一夜之間建成的,因此需要給這些企業時間,” Dirk Forrister 說,“但聰明的中國企業最終會發現,只有積極參與到碳市場中,才可以贏過他們的競爭者。”
而在一些歐洲企業看來,想要在碳市場中游刃有余,終極要義還是想辦法減少排放。
“我理解中國有些企業對碳市場存在很多問題,有些中國航空公司也曾給我寫信咨詢過相關問題。”芬蘭航空公司可持續發展副主席Kati Ih?maki說。
此前,因為歐盟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管理,但在Kati Ih?maki看來,碳排放限制對競爭力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的大,反而是推動企業想辦法減排的重要動力。
“就航空公司而言,減排其實是和經濟效應直接相關的,減少油耗本身就是降低成本”,這位芬蘭航空的首任“氣候官”說,因此,她鼓勵中國企業加強對節能減排的重視和管理,從減排層面出發,在碳市場中獲益。
芬蘭紙業巨頭UPM(芬歐匯川)也是歐盟碳市場的參與者,他們一共有20家工廠和5家合資電廠被納入了EU ETS,目前UPM整個集團和每個工廠都有人在負責碳交易管理。
“而通過提高能效和投資可再生能源,UPM實現了每噸紙生產碳排放降低25%的目標,” UPM公共關系部Stefan Sundman說,“因此雖然碳市場會使得我們相比其他沒有類似機制的企業競爭力有所削弱,但目前我們的配額已經略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