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再出重拳,直指工業污染場地評估與修復工作,明確要求污染場地如未進行土壤評估和修復將禁止土地流轉、開工建設。這也是繼發布相關標準后,環保部在污染場地治理領域的又一次明確表態。
環保部官網20日下午發布《關于加強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對于擬開發利用的關停搬遷企業場地,未按有關規定開展場地環境調查及風險評估的、未明確治理修復責任主體的,禁止進行土地流轉;污染場地未經治理修復的,禁止開工建設與治理修復無關的任何項目。
環保部從今年不斷推進污染場地治理工作,2月份正式發布五項污染場地治理標準,為開展場地環境狀況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治理提供了技術指導和支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介紹,目前國內土壤修復形勢嚴峻,但由于中國土壤修復相關工作開展時間有限,目前在資金、修復模式、技術和人才儲備等領域都面臨諸多問題。當下主要以試點形式對耕地土壤污染問題進行評估和修復,工業污染場地修復仍處于較初級階段。
今年4月,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2005-2013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業企業用地中有高于30%的土壤受到污染。
根據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報告,2014年至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產業有望達到6856億元體量,平均年增率53%。
據了解,永清環保是國內第一家自主研發完成離子礦化穩定化土壤修復技術的企業,鐵漢生態、東江環保也已經逐步涉及該項業務。桑德環境、維爾利兩家企業處于前期技術儲備階段;天瑞儀器、華測檢測等則擁有土壤修復第三方檢測儀器。
同時多家正在進行上市準備的公司已在土壤修復領域耕耘多年。其中,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以北京為主要目標市場,以其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團隊拿下大多數北京市場的場地修復項目;近期進行IPO預披露的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重點面向長三角區域,在全國重金屬污染區湖南省也擁有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