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中國收購國際食品生產企業的興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強,這反映出了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日漸壯大的中產階級對于更加豐富的食物有著強烈渴求。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食品飲料行業的海外兼并收購在中國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并購總量中占到了17%,幾乎追平占比20%的能源電力行業——通常來說能源電力行業是最主要的交易發起方。
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海外并購標的包括澳大利亞葡萄酒生產企業Hollick,以色列奶酪和消費食品供應商Tnuva,以及參與世界各地農業原材料定價與流通的企業的貿易部門。
在中國掀起這股海外收購熱潮的一年前,美國豬肉制品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被雙匯國際(Shuanghui International)斥資70億美元收購,兩者整合之后形成了萬洲國際(WH Group)。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這筆交易目前仍是中國企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收購。
野村證券(Nomura)中國區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楊志中表示:“中國在消費品行業的海外投資活動呈上升趨勢,并將以比其他領域投資快得多的速度增長——包括自然資源領域。”
催生當前這股并購熱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正在從對能源、自然資源以及基礎設施有著巨大需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由日漸崛起的消費階級驅動的新型經濟。
世界銀行在上周五發表的一份有關中國食品消費模式變化的特別報告中指出,中國過去三十年間的快速發展已使“中國民眾的日常飲食顯著改善”。
與1980年相比,單一個體每日攝入的卡路里總量平均增長了40%,并且“膳食結構變得更加‘豐富’”——基礎主食的攝入減少,來源于畜牧業的產品攝入增多,例如肉食和奶制品。
世界銀行指出:“未來二十年,中國的人均食品消費量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其中未來十年的增長速度將會更快,主要受居民收入增長驅動。”
財富的增長同樣催生了對品質更好、安全性更高、生產過程更加可靠的食品的需求,中國消費者認為一些西方品牌能夠提供這類食品。此前中國曾經爆出過多起涉及食品污染的丑聞,被污染的食品包括嬰兒配方奶粉。
萬洲國際董事長萬隆(見上圖)指出,“史密斯菲爾德憑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安全標準,能夠提供高品質的放心產品”,而其利潤率較高的豬肉產品,例如火腿和香腸,正愈發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這兩點是此次收購中這家美國企業最吸引人的地方。
野村的楊志中表示:“隨著中國的中產階級變得愈發富裕,他們在食品和服務方面的品味將變得愈發精致。中國本土的食品供給不夠豐富,因此他們必須將目光投向中國以外的地區。食品安全在中國一直是一個重大問題。憑借充足的資本支撐,中國寧愿選擇收購而非單純進口。”
很多中國收購方都是全國性的國有企業,例如糧食交易商中糧(Cofco),該公司近期斥資15億美元收購了來寶集團(Noble Group)某子公司的股份,組建了一家經營食糖、大豆、小麥等農產品的合資企業。來寶集團是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大宗商品集團。
另一個買家群體隸屬于中國地方政府。其中包括上海市政府所有的光明食品(Bright Food),該公司已經收購了英國早餐食品品牌維他麥(Weetabix),上月還斥資近10億美元收購了Tnuva的控股權。
像萬洲國際這樣的私營企業同樣變得活躍起來,而所有買方的海外并購目標清單都經過了精心挑選。
摩根大通(JPMorgan)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地區的并購顧問主管卡米洛•葛雷柯(Camillo Greco)表示:“中國企業正在尋找最具戰略意義的并購機會,在我們看來,他們收購企業為的是獲取自身尚不具備的技術技能,或者是一個他們能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品牌。”
光明食品曾表示,其目標領域之一是現代農業——這也是該公司對Tnuva該興趣的原因之一。光明食品還表示,正在尋找奶制品、食糖、甜味劑、烈酒以及葡萄酒等領域的并購機會。
投資銀行家們指出,中國買方由于缺乏管理企業的專業技能,越來越傾向于保持并購對象的現有管理層不變。
匯豐(HSBC)并購業務的全球主管弗洛里安•福斯(Florian Fautz)表示:“他們還開始涉足僅能收購少數股權的交易。他們已經不再單純尋求能收購100%股權的機會。”
但要使規模更大的海外投資能夠順利推進,還需要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更多舉措,以促進中國融入全球經濟。
福斯指出:“歐洲依然是中國買方很感興趣的地區,中國與歐盟之間也有很強的經貿聯系,歐盟是發達經濟體中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歐如能達成雙邊投資協議,將有助于使投資流動更加便利。”
維他麥計劃進軍中國早餐餐桌
維他麥近期在上海的一個貿易展上宣布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當時該公司的展位上方是一個巨型金色皇冠樣式的硬紙板頂棚。
這一展示——炫耀了這家英國早餐谷物生產商的英國皇家認證資質——傳遞出的信息非常簡單:如果維他麥對英國女王(Queen of England)來說已經足夠優質,中國消費者還需要什么更好的安全和質量保證呢?
這正是光明食品的高管們內心深處的想法,這家有政府背景的中國企業于兩年前收購了擁有82年歷史的維他麥的控股權。
光明食品還希望利用國內消費者對健康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因為維他麥旗下還擁有Alpen瑞士風味干果早餐麥片和Ready Brek燕麥粥等產品。去年11月光明食品開始在上海地區的4000個銷售點上架維他麥產品時表示:“中國消費者有機會享受到正宗、健康的英式谷物早餐。”
維他麥的首席執行官賈爾斯•特瑞爾(Giles Turrell)表示:“食品安全是一個重大問題,此外中國的中產階級,特別是在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對西方品牌非常向往。”
但使一個西方品牌適應中國人的口味偏好需要時間和調研。英國消費者通常會將冷牛奶倒入麥片中,而且麥片常常是加了糖的,中國消費者則偏愛熱騰騰的、咸味的而且通常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早餐。
特瑞爾表示:“我們曾走入中國百姓家中,和他們一起吃早餐。我們甚至開展過早餐之旅——跟隨消費者的上班路程并研究他們的早餐習慣。傳統的中式早餐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烹制。因此我們相信,制作起來更加快捷的西式早餐能夠擁有一席之地。”
來自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瑞士的雀巢(Nestlé)和美國的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在中國的即食早餐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咨詢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的合伙人唐仕德(Torsten Stocker)表示:“如果維他麥能夠開發出中國特色的谷物食品,適合于早餐或者其他“立等可食”的場合,那么,考慮到光明食品的分銷網絡,以及中國消費者對健康方便食品的需求日益上升,該公司應該有能力形成很強的市場抓力。”
他舉了百事可樂(PepsiCo)的桂格燕麥(Quaker Oats)為例,稱其成功地適應了中國市場,靠的是提供“甜味和咸味的粥品(中國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傳統谷物早餐),其中包含枸杞、銀耳或紅棗等據稱格外健康有營養的配料”。
特瑞爾正在考慮用綠茶風味、蔓越莓和芝麻來迎合中國人偏好咸味的味蕾。維他麥表示,該公司旗下的Alpen瑞士風味干果早餐麥片和谷物棒的銷售情況很好,部分原因在于中國有著零食文化。
特瑞爾稱:“Alpen的谷物棒和燕麥粥更容易適應中國市場。維他麥將花點時間慢慢來。”
譯者/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