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常紅)第三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大會5月17日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出席表彰大會。中國工業大獎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講話。中國工業大獎審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大獎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王秦平主持會議。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宣讀了《關于第三屆中國工業大獎的表彰決定》。來自23個省區市、12個行業的41家企業和24個項目榮獲表彰。
李毅中會長在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深化體制改革措施的深入展開,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我國已經逐步從跟隨者變為并行者,一些領域已有領跑能力。他們在堅持科技創新、提高經濟效益、合理利用資源、注重環境保護、實施名牌戰略、提高產品質量、確保安全生產、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企業管理、人力資源有效發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它們實現了“中國引領”和“中國創造”,代表了我國工業發展最高水平,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李毅中剖析我國工業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自主創新不足。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發明性專利只占全球不到3%,一些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設備、重要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二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2013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耗折37.5億噸標準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創造了11.6%的GDP。本世紀前十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0.8,近兩年降到0.5,如果今后能繼續降低,GDP年增幅在7.5%左右,2020年全國能耗也將達到近48億噸標煤,屆時原油進口將達69%?;瘜W需氧量、氮氧化物、SO2、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大氣霧霾、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已成為社會公害。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少行業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9%。落后產能占15%,一些規模行業集中度不高,一些產品質量低下。四是地區、行業不平衡、不協調,空間布局、產業鏈條、企業結構失衡,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產業雷同,園區集群化發展粗放。基本實現工業化,對這些結構性矛盾、深層次問題要破解。
李毅中認為,我們從國情出發,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量化指標應從人均GDP、工業經濟技術水平、一二三產結構及工業產業結構、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質量等幾方面設計。其中2020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不成為問題,基本實現工業化,主要不是量的擴張,而是質的提高。要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加附加值,減少能耗物耗、保護環境、降低成本,根本出路是調結構、轉方式。更重要的是,上述長期積淀形成的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要得到緩解,根治這些痼疾頑瘴的改革要經受陣痛,甚至付出傷筋動骨的代價。
李毅中強調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關鍵之年,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希望廣大工業企業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激發工業經濟發展新活力,增強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工業經濟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培育工業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創新發展。李毅中會長號召廣大工業企業要以獲獎單位為榜樣,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有信心在2020年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的目標。
據悉,中國工業大獎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的最高獎項。其宗旨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表彰堅持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代表我國工業化的方向、道路和精神,代表工業發展最高水平,對增強綜合國力、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工業企業和項目。
根據《中國工業大獎實施管理辦法》,經申報、推薦、評審、考察、審定、公示等程序,并報國務院同意,此次授予11家企業、4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授予14家企業、9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授予16家企業、11個項目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