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俄羅斯蘇-35戰斗機
蘇-35終于要來中國了?據俄媒報道,在歷經了長達數年的艱苦談判后,中俄終于簽署了售華24架蘇-35戰斗機的合同,總價20億美元(單價約為8300萬美元)。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11月19日報道,俄羅斯技術公司總經理謝爾蓋·切梅佐夫向本報透露:“圍繞對華出口蘇-35而展開的漫長談判已經結束,我們簽署了合同。”俄政府軍事合作領域的相關人士確認,根據協議,中國空軍將獲得24架戰機,單機價格約8300萬美元,“北京已正式成為蘇-35的首個境外客戶,這堪稱戰機出口方面史無前例的合同”。
報道稱,蘇-35在北約的代號為“側衛”-E,屬于俄羅斯的新型第四代半戰機,最高時速可達2500公里、連續飛行距離3400公里、作戰半徑近1600公里,配備30毫米機炮、更有12個導彈及機炮掛載點。
早在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軍方便流露出對蘇-35的興趣。時任中國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上將在蘇霍伊展臺處了解了戰機的性能,相當認可其飛行及技戰術指標。2011年,中國國防部正式向俄聯邦軍事合作局提出了購買蘇-35的建議。2012年歲末,雙方簽署了最初協議,但在技術及價格方面的磋商持續了3年時間。
報道稱,談判徘徊不前的原因在于,雙方商定購買數量后,中方要求對戰機外觀進行改變,在駕駛艙安裝國產航空電子設備。“蘇霍伊”公司某高管透露,合同沒有包含在中國境內按許可證制造飛機的內容,即會整機出口至中國。
目前,蘇-35僅列裝本國軍隊。根據2009年的采購合同,2012-2015年期間,俄空軍將接收48架該型號戰機,很快還會再購48架。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的產能完全能夠滿足所有合同的需求。據航空工業的消息人士透露:“如此一來,企業能夠滿負荷運轉數年。”
學者對比殲11D與蘇35性能:國產發動機是短板
俄羅斯衛星網11月19日發表俄羅斯戰略和信息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闡述了這份合同對中俄兩國的意義。中國還提出了在俄羅斯戰機上裝備中國制造的雷達電子設備(艙內設備)的問題。這就要求改變飛機結構、一系列的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相應地,對價格也要進行部分修改。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根據現有資料, 對有限數量的戰機將裝備只有中國感興趣的、多余的117C型發動機的說法完全沒有被證實。
總之,蘇-35對中國空軍是有益補充,購買它們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所產生的費用。雖然中國目前正在測試兩種隱身戰機殲-20和殲-31,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空軍和艦載航空隊的主力并不是它們,而是基于蘇-27平臺的重型戰機——殲-11B、殲-11BS、殲-11D、殲-15、殲-16和它們的各種變形機。
因此,中國以蘇-27為基礎,找到進一步完善自己重型戰機的途徑十分重要,而蘇-35則為發展該系列戰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在同一個航空團內使用這些戰機將可以詳細研究它們的優缺點以及戰斗力。中國人設計的一些特性很可能會在自己的新戰機上得以應用。但許多其他的東西,在正常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復制的,例如發動機和電子系統, 中國可以從俄羅斯購買組件或組織聯合生產以獲得這些。
對俄羅斯而言,出口24架戰機也是劃算的交易。首先,這改善了蘇-35計劃的盈利能力,也確保了在阿穆爾共青城的企業有長久的工作。與此同時,發生在2014年底的盧布貶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圖;其次,像中國這么大和有影響力的國家購買飛機,也有利于它們在其他市場的推廣;第三,不排除中方繼續購買該型飛機、單獨的系統,或者要求生產許可證。重要的是,要記住,大規模向中國供應蘇-27戰機也是從一批數量為26架的訂單開始的,后來根據規模,變成了出口和轉讓航空技術的巨大項目。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11月19日報道,俄羅斯技術公司總經理謝爾蓋·切梅佐夫向本報透露:“圍繞對華出口蘇-35而展開的漫長談判已經結束,我們簽署了合同。”俄政府軍事合作領域的相關人士確認,根據協議,中國空軍將獲得24架戰機,單機價格約8300萬美元,“北京已正式成為蘇-35的首個境外客戶,這堪稱戰機出口方面史無前例的合同”。
報道稱,蘇-35在北約的代號為“側衛”-E,屬于俄羅斯的新型第四代半戰機,最高時速可達2500公里、連續飛行距離3400公里、作戰半徑近1600公里,配備30毫米機炮、更有12個導彈及機炮掛載點。
早在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軍方便流露出對蘇-35的興趣。時任中國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上將在蘇霍伊展臺處了解了戰機的性能,相當認可其飛行及技戰術指標。2011年,中國國防部正式向俄聯邦軍事合作局提出了購買蘇-35的建議。2012年歲末,雙方簽署了最初協議,但在技術及價格方面的磋商持續了3年時間。
報道稱,談判徘徊不前的原因在于,雙方商定購買數量后,中方要求對戰機外觀進行改變,在駕駛艙安裝國產航空電子設備。“蘇霍伊”公司某高管透露,合同沒有包含在中國境內按許可證制造飛機的內容,即會整機出口至中國。
目前,蘇-35僅列裝本國軍隊。根據2009年的采購合同,2012-2015年期間,俄空軍將接收48架該型號戰機,很快還會再購48架。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的產能完全能夠滿足所有合同的需求。據航空工業的消息人士透露:“如此一來,企業能夠滿負荷運轉數年。”
學者對比殲11D與蘇35性能:國產發動機是短板
俄羅斯衛星網11月19日發表俄羅斯戰略和信息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闡述了這份合同對中俄兩國的意義。中國還提出了在俄羅斯戰機上裝備中國制造的雷達電子設備(艙內設備)的問題。這就要求改變飛機結構、一系列的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相應地,對價格也要進行部分修改。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根據現有資料, 對有限數量的戰機將裝備只有中國感興趣的、多余的117C型發動機的說法完全沒有被證實。
總之,蘇-35對中國空軍是有益補充,購買它們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所產生的費用。雖然中國目前正在測試兩種隱身戰機殲-20和殲-31,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空軍和艦載航空隊的主力并不是它們,而是基于蘇-27平臺的重型戰機——殲-11B、殲-11BS、殲-11D、殲-15、殲-16和它們的各種變形機。
因此,中國以蘇-27為基礎,找到進一步完善自己重型戰機的途徑十分重要,而蘇-35則為發展該系列戰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在同一個航空團內使用這些戰機將可以詳細研究它們的優缺點以及戰斗力。中國人設計的一些特性很可能會在自己的新戰機上得以應用。但許多其他的東西,在正常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復制的,例如發動機和電子系統, 中國可以從俄羅斯購買組件或組織聯合生產以獲得這些。
對俄羅斯而言,出口24架戰機也是劃算的交易。首先,這改善了蘇-35計劃的盈利能力,也確保了在阿穆爾共青城的企業有長久的工作。與此同時,發生在2014年底的盧布貶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圖;其次,像中國這么大和有影響力的國家購買飛機,也有利于它們在其他市場的推廣;第三,不排除中方繼續購買該型飛機、單獨的系統,或者要求生產許可證。重要的是,要記住,大規模向中國供應蘇-27戰機也是從一批數量為26架的訂單開始的,后來根據規模,變成了出口和轉讓航空技術的巨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