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2014年第17期發表了尤里•拉斯托奇金,奧列格•法利切夫的文章——Оружие асимметричного ответа。本文是對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電子戰部隊臨時代理首長尤里•拉斯托奇金的訪談錄。記者就美國、北約、俄羅斯的電子作戰經驗教訓、電子戰最新發展趨勢、俄羅斯電子戰部隊現狀、發展重點和最新裝備等問題進行了采訪。文章編譯如下:
今天的美國實際上不積極運用電子戰裝備就不會采取軍事行動,這在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得到了突出的體現。聯系到烏克蘭危機和北約在波蘭與羅馬尼亞展開第三個反導防御陣地區,這就更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俄羅斯用什么來對抗?就這一問題和其他一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電子戰部隊臨時代理首長尤里•拉斯托奇金。以下為訪談實錄。
依賴效應
問:電子戰最新的發展趨勢說明了什么,我們的重點是什么?
答:武裝斗爭的重點日益轉向信息領域。至于當前技術發達國家,則完全有根據斷定:其作戰威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運用高技術、首先是信息技術的結果。這一進程基于在全部作戰領域廣泛運用無線電電子裝備和計算機技術裝備,以及以其為基礎在統一的信息空間內構建網絡化的指揮管理結構(網絡中心戰)。
最近幾場武裝沖突表明,部隊集團作戰潛力發揮程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是或者不是依靠使用高精度殺傷武器,而首先是得益于掌握了成功地指揮所屬兵力和裝備的優勢。這一點是在合理運用先進偵察和指揮裝備的情況下實現和保持的。這樣,由于能夠及時獲得更準確和全面的戰場情報,定下合理的決心和將其通報給所屬部隊,具有指揮優勢的沖突一方將能夠殲滅數倍于自己的敵人。
為了實現作戰目標,所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系統——首先是智能系統、高精度武器、機器人系統、偵察裝備——通常被整合進具有不同復雜程度和任務水平的系統。但是在其在所有作戰領域高度飽和的情況下,形成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局面。一方面,達成戰役(戰斗行動)目標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電子戰系統正常運轉的狀態遭到破壞可能導致其所有優勢盡失,甚至造成完全喪失戰斗力。因此,技術發達國家武裝力量對武器裝備系統中電子戰系統運轉質量的依賴效應正在變得十分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正是電子戰作為一種成本較低并容易采取的癱瘓敵人某些電子戰系統工作與保護己方的方法而顯得更加突出。在一定情況下,正是電子戰可被視為抵消高技術系統和武器優勢的不對稱措施。
但是以上所述要求對采取系統性的電子戰方法。應把電子戰系統看作是一個目標明確、具有相應性能的系統。同時不應忘記:只有復雜程度更高的系統才能成功地對抗另一個系統。況且電子戰裝備的使用實踐表明,與在同處一個大系統中的其他功能手段(防護、偵察)相比,電子戰裝備的效能更高。
頻段的顯著擴展、輻射功率和通信距離的縮減、數據傳遞速度的提高、特殊的工作體制、網絡化結構的形成、空基、天基和無人駕駛系統及裝備的廣泛運用使我們可以對整個電子戰系統和某些電子戰裝備的一系列未來發展方向預測如下:
•提高某些電子戰裝備的功能和通用性;
•采用開放式架構,可通過增加模塊來改變其功能;
•將電子戰裝備作為所有作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將摧毀電子系統的努力轉移到敵方領土,廣泛運用無人駕駛和投擲式電子戰裝備;
•出現對敵電子戰系統進行功能殺傷的技術裝備——大威力定向電磁輻射武器;
•使用特種裝備破壞基于網絡化原理構建的計算機化指揮系統的運行;
•把指揮和偵察系統的空基、無人駕駛、機器人和天基電子戰裝備作為優先打擊目標;
•開發破壞(改變)無線電波傳播條件的新方法;
•開發提高武器裝備隱身性能的技術,以對抗敵人的偵察;
•在作戰區域內針對敵方技術偵察裝備制造復雜的電子環境。
顯然,這些方向在未來——中、長期——可能隨武裝斗爭、科學技術發展邏輯發生變化。
問:在經過停滯和2012年的大裁軍之后,電子戰部隊的發展情況如何?
答:近些年來作戰訓練強度大幅度提高。僅電子戰部隊進入2014年后就舉行各種規模的演習15次以上。此外,為了制造對敵人進行主動電子壓制的復雜動態環境,電子戰部隊和分隊采取所有的戰役和戰斗訓練措施。軍官和全體人員的訓練質量得到了提高。
沃羅涅日空軍學院的空軍軍事教學科研中心是俄羅斯武裝力量電子戰部隊的主要教育機構。該中心組織電子戰全部主要專業的教育。而初級專業人員由坦波夫電子戰部隊訓練和作戰使用中心培訓。該中心以出色的成績迎接了電子戰問世110周年。在一學年的時間里,該中心按照為期4個月的大綱培訓了15個以上專業的1500名電子戰、無線電偵察和無線電技術偵察初級專業人員。作為新型電子戰和無線電偵察技術裝備的試驗場,該中心積極與國防工業企業進行軍事技術合作。
至于俄羅斯武裝力量的電子戰裝備,目前其正在依據俄羅斯總統2010年12月31日批準的《2011-2020年國家軍備規劃》得到發展。該規劃規定的措施在每年的國家國防訂貨框架內實施。該規劃的參數完成后,電子戰部隊中先進裝備所占比重到2020年前將達到70%。
俄羅斯的教訓
問:從職業的角度講,你對過去的軍事沖突中哪些電子戰使用經驗感興趣?為什么?
答:首先是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盡管在這兩個地方發生的事情似乎早已成為過去,但是,首先,遠非所有的事情都經過講述。其次,當時的電子戰使用方式和方法至今仍在使用,例如在針對利比亞的行動過程中。第三,從我們的時代高度再次分析那些事件大有裨益。
你們可以自己判斷。在1991年的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中,多國部隊為進行電子戰行動而組成了多達40顆衛星的偵察衛星群,另有1550個地面無線電及無線電技術偵察和測向站。
在航空電子戰集團的編成中共有108架飛機用于壓制雷達、無線電通信線路和用反雷達導彈摧毀敵人防空武器。美國、英國、法國所有突擊飛機和軍艦上都裝有防電子設備探測和導彈武器打擊的自衛系統。大部分飛機裝備了集體(編隊)防御電子戰吊艙。
在位于沖突地區的陸軍集團中展開了60個地面站和37架電子戰直升機,用于執行偵察和對戰術、戰役-戰術級指揮部短波、超短波及無線電中繼通信(120-150公里以內)進行電子壓制的任務。
美國電子戰的主要任務是壓制和癱瘓伊拉克全國的防空指揮系統。如不順利完成這項任務而密集使用航空兵,技術兵器和人員會遭受嚴重損失。因為使用了無線電技術偵察機、電子對抗與控制飛機以及反雷達導彈(幾乎沒有遇到伊軍的電子對抗),在作戰行動的頭10天中就使伊拉克全部雷達的80%失去了戰斗力。
在電子戰實踐中首次使用了“電子打擊”的方式,從而為航空兵和地面部隊集團、高精度武器的突然使用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總體上取得了控制優勢。
在2003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同時進行了電子戰戰役,除對國家和軍隊電子設備進行強大的阻塞干擾和瞄準壓制外,在電子戰戰役中還發射用石墨粉和金屬絲填充彈頭的精確導彈,能摧毀變電站和電站自動繼電器。對無線電輻射目標進行大量精確火力打擊。其使用比例比上一次沖突增加30%。
在戰役過程中首次進行了壓制敵人信息潛力——電視臺和廣播電臺、中繼站、被用于報道軍事行動進程和宣傳的網絡和平面媒體編輯部——的試驗。從而完全壓制了伊拉克的信息-宣傳潛力。
為引導精確制導武器而廣泛使用了“導航星”導航系統。此類武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比例高達95%(而1991年是7%)。以上武裝沖突的經驗證實了美國和北約軍隊對電子戰的著名觀點,即電子戰是任何規模的軍事行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組織和實施方法在實踐中再次表明,電子戰已由作戰保障手段變為作戰手段。
問:美國人在南斯拉夫使用了什么新東西?
答:美國和北約1999年春夏在南斯拉夫采取的行動是第六代戰爭的雛形。這是一場不接觸的局部戰爭,空天海作戰和信息對抗成為其基礎。
在信息對抗框架下的軍事行動過程中,北約進行了電子戰戰役,除電子壓制外者還包括對無線電輻射目標的大量精確火力打擊。首次進行了壓制南斯拉夫信息潛力的試驗。試驗了以美國海軍水面戰艦和潛艇為運載工具的AGM-10新型海基巡航導彈。有趣的是,這種導彈依靠GPS導航系統引導,在完全無線電靜默的狀態下飛行,無須為了測量飛行高度而輻射電磁能量。只是在末段即在目標區中為了精確瞄準具體的目標點而啟動DSMAS光學系統。
主要打擊目標是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關鍵軍事和經濟設施、基礎設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目標都被予以摧毀。據五角大樓提供的官方數據,為了對90個經濟目標進行打擊,使用了1200-1500枚精確制導巡航導彈。
問:航天偵察手段的使用強度也是如此嗎?
答:它們不僅在作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們還是遂行戰斗行動的形成系統的軍事技術手段。美國組建了由50顆各種衛星組成的強大集團。在戰場上空同時保持8-12顆衛星,它們與空中和海上平臺構成偵察-打擊戰斗系統的基礎。用KH-1(美國)、“太陽神-1A”(法國)光學偵察衛星和“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美國)對戰場進行了不間斷的監視,并進行了指揮、導航、通信和氣象保障。美國的GPS衛星對最新的空基和海基高精度巡航導彈進行了導航。“斯波特”特種衛星(法國)傳輸了地表電視影像,并記錄對塞爾維亞和科索沃的經濟設施、基礎設施的試驗性打擊,以確定高精度巡航導彈的實際效能。
結果南斯拉夫的防空系統被電子戰手段完全壓制。北約軍隊的反雷達導彈摧毀了每個無線電輻射源。通常,即使是南斯拉夫采用主動無線電定位原理工作的最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只要它一發射防空導彈,無論此后它開機還是關機,都注定要被摧毀。每部短時間輻射電磁能量的雷達都必定會被反雷達或能探測雷達運輸車發動機熱輻射或在雷達關機狀態下探測其動力裝置的導彈所摧毀。這導致南斯拉夫在戰爭的頭兩三天內就有70%的S-125和S-75機動防空導彈營失去了戰斗力。
在作戰過程中,北約部隊在對防空武器和基礎設施進行火力摧毀的同時,還采取了電子戰行動,后者除對南斯拉夫國家和軍用電子設備進行大功率阻塞干擾和瞄準壓制外,還包括對其他無線電輻射目標的猛烈的高精度火力打擊。用反雷達導彈摧毀了雷達、防空導彈系統、無線電臺、普通和蜂窩通信樞紐、電視臺、廣播電臺、計算機中心。
在電子戰行動過程中壓制了敵人的信息潛力——電視臺和無線電臺、中繼站、被用來報道軍事行動進程和宣傳的網絡及平面媒體設施。在選擇目標時,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并不總是遵循國際人道主義法準則,純民用的廣播電視中心被摧毀就是證明。主要的電子戰手段是在南斯拉夫防空火力圈以外行動的EC-130H和EA-6B電子戰飛機以及在防區外投射的能自動尋找輻射源的高精度自導導彈。
對南斯拉夫武裝力量的自動化指揮網絡進行電子-信息攻擊是美國首次在實戰中使用的信息戰的新戰法。以前僅限于較粗放的攻擊方法,例如用外來信息使自動化系統過載,從而使后者癱瘓。
俄羅斯的新電子戰裝備
問:從2000年在北高加索打擊非法武裝的作戰行動中可以得出哪些電子戰兵力和裝備使用經驗?
答:在作戰行動的攻勢階段,非法武裝在外國的資助下建立了靈活有效的通信與指揮系統,其技術基礎是大量各種各樣的無線電、無線電中繼、衛星通信設備(包括便攜式),以及移動蜂窩和集群通信系統。要查明和壓制它們十分困難,特別是在叢林茂密的山區。這首先是與電磁波傳播特點、通信距離短和選擇電子戰技術裝備陣地受限聯系在一起的。
基于上一次建立憲法秩序的行動(1994-1996年)的經驗,得益于廣泛使用最新電子戰裝備研發領域的理論和試驗成果,很快研發并在作戰行動過程中試驗了新型和改進型特種技術裝備。在高強度使用電子戰裝備和系統的情況下,巡回修理隊迅速恢復了失去戰斗力的技術裝備,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完成在北高加索地區的電子戰任務。
削弱非法武裝指揮兵力和裝備的能力及確保聯合部隊集團電子戰裝備的穩定工作被作為電子戰的目標。通過聯合部隊集團電子戰和偵察兵力、其他兵種各部隊的兵力和裝備協調一致的行動達成了這些目標。
在每支諸兵種合成部隊都有機動電子戰大隊,從而能十分準確地確定非法武裝野戰指揮官無線電臺的位置,在有些情況下在進行補充偵察后能用炮兵和航空火力清除他們。
這樣,通過綜合使用偵察裝備、火力殺傷武器和電子壓制裝備得以成功地使非法武裝指揮系統中的最重要的電子設施失去戰斗力,用無線電干擾壓制其主要的無線電通信信道,并在總體上在部隊主要行動方向上破壞了非法武裝的指揮。結果武裝頭目實際上完全喪失了指揮能力并被迫使用小型便攜通信設備,而后者的通信被迅速而有效地切斷了。
在北高加索執行戰斗任務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在教學、實施電子戰技術裝備發展計劃和完善電子戰方式、方法過程中得到了運用。
問:根據國家國防訂貨目前有哪些新型武器裝備正在列裝?它們有哪些優勢?
答:近些年來已經為徹底更新電子戰裝備系統創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得益于在《2015年前國家裝備規劃》和《2020年前國家裝備規劃》框架內形成的科技儲備,2010-2013年成功地完成了18種新型技術裝備的國家試驗,包括“鮑利索格列布斯克-2”、“錳云母”、“水底生物”、“克拉蘇哈-2O”、“克拉蘇哈-S4”、“莫斯科-1”、 “滑稽的模仿者”、“紅砣礦-M”、“索具-2”、“索具-3”、“小樹木”、“黃土”、“鎂-電子戰”、“田野-21”等。
新研制的裝備首次能夠確保:
•對集體使用的一體化通信和數據傳遞系統進行無線電偵察和無線電壓制,把對壓制目標的選擇概率提高了50-80%,反應時間縮短至原來的十分之一。
•實現隱蔽地、在位置和(或)系統地址上有選擇地屏蔽敵人蜂窩通信的用戶終端,通過使用非傳統(非動力)智能屏蔽方法將有效作用區域范圍擴大至原來4倍等。
此外,這種電子戰技術裝備將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對多種類型的電子和計算機系統與設備進行綜合、高效的作用;
•在所有物理場和電磁信號范圍內采取綜合性技術偽裝措施,確保信息不會從技術渠道流失和被程序性手段所毀傷;
•在對方使用電子毀傷手段和自導引追蹤輻射的武器的情況下保持沖突的穩定性;
•高度的使用性能(可靠性、適修性、工效性等)和較大的改進潛力。
得益于武器裝備供應增加數倍,已有超過10個電子戰分隊完全換裝了先進裝備。
問:最后一個問題:你們與哪家國防工業企業保持著最密切的協作關系?
答:我要特別指出,在研發和生產電子戰技術裝備過程中,一體化機構的作用在不斷增長。目前兩家這樣的機構已經組建并在有效運轉,一家是“星座”公司(位于沃羅涅日)——從事軍隊指揮系統電子戰技術裝備的發展,另一家是無線電電子技術康采恩(位于莫斯科)——從事武器指揮系統電子戰技術裝備的發展。與國防工業企業的密切協作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