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農作物生長的好時期,頭頂炎炎烈日,記者來到了伊春友好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只見一壟壟整齊劃一的藍莓苗木,在陽光下長勢良好。
友好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是市重點戰略工程“七帶一谷”之一,也是伊春市唯一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用地面積9240畝,總投資6.04億元。
“要是6月中下旬過來,就能看到枝頭掛滿一簇簇晶瑩的紫色果實了,”該區農業局藍莓技術推廣站站長董林學說。隨后,記者跟隨董林學來到了園區智能溫室大棚,“咱們這個智能溫室一共有6棟,采用的是德國貝爾技術制作的。溫室大棚與普通大棚相比,它的優勢在于空間容量大,采光好,棚內溫度比較均衡,最主要的是產量要比普通大棚高出近一倍,上市期可以提前一個月時間。”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智能溫室大棚的優勢。
近兩年來,友好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先行試驗種植藍莓,經專家論證得出本地區的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合大面積種植藍莓后,該區果斷決策,說干就干,圍繞打造藍莓產業體系,迅速成立了萬畝藍莓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為早日形成科研、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制定了《友好區藍莓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為鼓勵藍莓產業快速發展,出臺了優惠政策。目前,已有大慶鴻洋公司、伊春大自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伊藍公司、寒地藍莓果業公司、伊春廣藍公司、伊藍果業等6家企業在園區內進行藍莓種植。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美登、北陸、北村、北青等10余個品種,種植面積達10270畝。萬畝藍莓基地種植的藍莓,經國際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檢驗,獲得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今年“友好藍莓”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中國地理標志注冊,成為伊春市第一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隨著萬畝藍莓種植產業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該區在實現農業轉型跨越發展、打造地方特色農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2013年,友好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伊春市小漿果研究院、友好區藍莓協會、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建設基地、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實習基地、東北農業新農村發展科研院在友好萬畝藍莓產業園正式揭牌,標志著友好藍莓產業發展又邁上一個新臺階,形成了涵蓋研發、生產、加工、物流等完善的產業鏈條,也標志著友好區在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程中邁出了重要步伐。
為了不斷完善升級農業科技園區,今年,該區投入資金100萬元,新建20棟日光大棚,栽種各種果蔬。“這里是西瓜大棚,這個西瓜可與市面賣的西瓜不同,它們是航天育種的新品種。這里邊大概有慶瓜、大紅果、冰激凌和二雷四個品種。這些品種與普通西瓜相比,種植的密度較大,瓜皮比較薄,糖度大,口感好。”董林學對記者說。此外,大棚內還栽植了香瓜、圣女果、草莓、水果黃瓜等不同品種的果蔬。當果實成熟時,游人可以來這里親手采摘和品嘗。
目前,園區內藍莓博物館等項目正在進一步加快建設,下一步,友好區將緊緊圍繞園區的產業特色和發展定位,加強資金、項目、人才、科技等發展要素的聚集,重點突破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園區的服務功能,加快形成產業特色鮮明、規模較大、效益較高、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努力提升園區的發展水平,著力打造成高新農業技術孵化基地、藍莓產業發展示范基地,集高端產品、農業觀光、休閑采摘、旅游度假、科教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綜合開發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