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日前在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舉行。來自非盟50多個成員國的政府首腦及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非洲發展大計。與今年1月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非盟峰會主題相同,本屆峰會主要討論的仍是非洲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問題。此外,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地區安全局勢、未來發展愿景等議題也是與會者關注的重點。
農業是大多數非洲國家的經濟命脈,70%非洲人口的生計依賴農業,農業對非洲GDP的貢獻率為30%。廣闊的非洲大陸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資源,大片區域的土壤、日照、溫度、水文等非常適合農業開發和種植糧食作物。據不完全統計,非洲可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26.4%,水力資源占12%,而人口卻不足全球總人口的10%,人均可耕地面積和水資源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戰亂與動蕩、農業技術落后、“厄爾尼諾”與“水旱蝗災”、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種種因素疊加,使非洲成為世人眼中的“饑餓大陸”。統計顯示,非洲是全世界惟一的人均糧食產量近30年來持續下降的地區。全世界缺糧國家中,非洲國家占一半以上。非洲的10億多人口,至少有四分之一面臨饑餓威脅。
針對這種情況,早在2003年,非盟就發起了《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也稱《馬普托聲明》),旨在要求非洲各國政府必須把不低于10%的預算支出用于發展農業,從而確保非洲各國農業年均增長率達6%。10年過去了,只有7個非洲國家達到目標要求。“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對非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為此,非盟將2014年定為“農業與糧食安全年”,與會非盟各國領導人也一致認為應當加強農業現代化轉型,推動非洲大陸可持續發展戰略。非盟委員會主席祖馬強調,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需要非盟各成員國凝聚共識,共同努力。
作為非洲人民的老朋友,農業合作歷來是中非合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解決非洲面臨的糧食安全與農業問題,中國重視幫助非洲提高農業自主發展能力。目前,中國政府已在非洲24國援建了25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高級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小組傳授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非洲農業發展“本土化”水平。中國領導人最近也表示,中國將與非盟和非洲國家共同實施“農業優質高產示范工程”,提升非洲國家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產量。同時,還將實施“中非農業陽光計劃”,未來5年為非洲培養2000名農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同時,中國對非援助將更多向飲用水、傳染病防治等民生領域傾斜。
2013年,非盟成立50周年之際通過了“非洲愿景2063戰略”,力圖在50年內完成非洲一體化、建設一個和平繁榮的新非洲。本屆峰會也提出了在2025年消除饑餓的目標,對非洲各國來說,“以糧為綱”是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經濟增長的前提與基礎;對蓬勃發展的中非合作來說,“讓非洲成為非洲人的糧倉”這一目標,孕育著雙方的共同努力與一致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