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黑龍江省農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黑龍江省各地市為了發揮地方特色,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行了有效探索。日前,在饒河縣萬畝高效水稻示范基地內記者看到,幾十棟超級大棚一字排開十分醒目,水稻秧苗綠油油像鋪了一層毛毯,格子田橫成方,豎成行,“這些水稻正值綠色向有機轉換時期,秋天時達到有機水稻標準。”農業局長孫艷峰說。饒河縣借助烏蘇里江、撓力河等豐富的水資源和優質的自然環境,目前正打造綠色水稻、有機水稻。只有走特色道路,才能在糧食大省中突出自己。

示范基地內的大棚。侯巍 攝
萬畝高效水稻示范基地位于饒河鎮饒河村,距縣城8公里,與饒河口岸相鄰。示范基地面積1萬畝,總投資8500萬元,包括智能化催芽車間1棟、日光節能溫室5棟、超級育秧大棚66棟、科技展示樓1棟,并配套成立了水田農機合作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各1個。饒河縣正全力把示范基地建設成為集農業示范、對俄出口、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農業高產示范基地。2014年,饒河縣集約土地3萬畝,利用飛機航化作業,提高效率,饒河縣還在撓力河沿岸建設了20萬畝水稻高產示范區。“今年這1萬畝稻田正在試驗立體化種養殖,田間放養了河蟹,目前長勢良好,如果成功將成為農民增收新渠道。”孫艷峰說。
饒河縣是我國著名的邊境城市,隔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境內水系發達,生態環境優良。以前饒河縣主要以種植玉米、大豆等旱作農業為主,因地勢和肥力等因素,土地打糧少。多年來,饒河縣積極探索土地新型經營模式,2011年進行旱改水試驗,利用烏蘇里江水進行灌溉。2012年,綠色稻米一上市就賣到30元一斤,價格是普通米的10多倍。初步測算,一畝地增產150元。嘗到甜頭的農民紛紛旱改水,積極種植水稻。目前,饒河擁有有機示范田1個,萬畝示范區5個。

饒河縣萬畝水稻示范基地。侯巍 攝
“土地集約后,百姓種田積極性顯著提高,以前最大種植戶也就幾百畝地,現在1千畝地大戶達到2戶。實現統種統收,每畝比以前多增收200元,1萬畝就是200萬元呢。去年受雪大,氣溫低影響水稻種植成本持平,如果種玉米就是虧。”饒河富饒水稻專業合作社社長董良辰向記者說,今年搞立體養殖,不僅新鮮,還提高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饒河共有136萬畝土地,其中36萬畝水稻,60萬畝玉米,大豆雜糧等40萬畝。玉米成本高,大豆有市場,但饒河屬高寒地區,不打造有機很難找到自己優勢。“只有發展特色產業,走綠色道路,才能更好促進農民增收。”孫艷峰說。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政策指引下,我省綠特色農業加快發展。2014年,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004萬畝,全年完成綠色食品實物總量3413萬噸。在農業豐收和特色農業的強勢拉動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34元,比上年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