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由最初的小規模嘗試,逐步轉變為市場的井噴式發展。余額寶的推出,最先挑動的是銀行理財業務的神經,因為余額寶和銀行理財產品都對儲蓄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從投資的特性看來,由于定位不同的客戶群體,目前兩者并不構成直接的競爭關系,但長期來看,余額寶等網絡理財產品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潛在影響不可小覷。因此,深入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商業銀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方向,并從收益流動性和投資風險等幾個方面,對比分析了網絡理財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最后以余額寶為例,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雖然余額寶和銀行理財產品都對儲蓄存款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但二者并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余額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影響并不在于對現有銀行理財客戶資源的搶奪,對銀行現有理財產品也難以形成直接的威脅,但長期來看,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業務在政策及市場環境等方面仍將面臨大的發展機遇。首先,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發展方針為大資管業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機遇。理財產品近年來在還原真實資金價格,打通信貸資產市場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利率定價及傳導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下,理財業務對于基準利率的培育、不同金融產品信用利差的演化,以及運用理財工具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結構轉型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銀監會近年來著眼于積極引導并規范理財業務,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及業務規則。銀監會明確理財融資工具為直接融資工具,并嘗試建立了理財資產管理計劃對接理財融資工具、探索理財資產管理計劃在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開立交易賬戶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今年初銀監會牽頭成立理財及同業業務改革領導組織,重點圍繞如何有效合理的引導銀行金融機構管理好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自營業務和理財業務的相關風險,建立健全銀行理財業務的注冊登記、交易及信息披露規則,逐步完善現有監管體系,積極探索銀行理財產品的產權界定和風險責任劃分。
我國還加快了對信托法、證券法以及銀行業若干業務管理規范的修訂,銀行理財產品作為有價證券的一種,勢必將逐步納入相關規則的統一規范。我們預計隨著理財業務法律定位的逐步明確,投資風險的有效隔離、投資管道的逐步規范,必將極大的促進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
隨著金融市場主體的不斷衍生分化,社會融資方式的逐步細分,金融抑制的逐步改善,將有更多的基礎資產類別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可選擇標的。
目前,預計央行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不會改變,通過資金價格中樞逐步抬升來引導實體經濟去杠桿、去產能的宏觀政策目標不會改變。總體來看,流動性偏緊、資金價格抬升是一個趨勢。貨幣市場應有較好的投資機會,但需要緊密關注流動性風險;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難以有較大幅度的交易性投資機會;非標資產受到社會融資需求的刺激,仍將會保持較快的增幅,如果同業業務監管規則發生較大改變,銀行理財業務仍有可能會通過各種業務創新來滿足融資需求,例如對接資產證券化、區域集合票據、理財融資工具擴容等等。
同時,我們也關注到中國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將會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將有更多的企業客戶、個人客戶需要交易性的理財產品,銀行金融機構能否提供全方位的跨境的金融產品包將成為此類目標客戶的營銷重點。銀行作為國內最大的資管產品提供方,完全可以依托于資金業務的平臺,創設出更多整合境內境外資源和政策差異的理財產品。
最后,銀行金融機構、非銀金融機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以及新近崛起的互聯網金融在大資管領域的良性行業競爭,將進一步豐富境內外基礎資產的選擇以及結構化設計的種類,進一步對資產管理人的IT系統支持、數據管理、交易防火墻設置、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內部管理平臺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為投資人提供更多樣化的資產配置組合,更有利于對投資人利益的保護以及知情權的保護。
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倡導的客戶體驗,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研發理念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如何將精細化的客戶體驗與資產端的風險管理相結合,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