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壹號網消息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6月27日刊發題為《中國雖是伊拉克頭號石油投資國 但緣何對該國局勢保持緘默》的文章,記者為彼得·福特。文章稱,當李長榮(音)2月份抵達伊拉克、前往一座中國建設的電站工作時,他期待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而不是發現自己被內戰威脅所困。
現在,正在躲避武裝“圣戰分子”與伊拉克政府之間戰斗的他說,自己“整日整夜”都能聽見槍聲。
他在電話中補充說:“我和同事們都很擔心我們的安全。”
近年來估計有1萬名中國員工前往伊拉克,其中大多數人與中國的石油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李長榮便是其中之一。
這些中國駐外員工大部分在伊拉克南部什葉派占多數的地區工作,距目前戰場很遠,而遜尼派也不太可能闖至這里。但伊拉克叛亂分子針對位于首都巴格達以北75英里(約合120公里)處的上述電站的迅速推進令李長榮和大約1200名中方員工被困。
“我仍在等待撤離,”李長榮26日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希望能盡快離開這里返回中國。這里很危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表示,北京將繼續密切跟蹤局勢發展,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全力維護中國在伊拉克人員和企業的安全和合法權益”。國家媒體27日報道稱,一場陸空撤離行動拉開帷幕。
中國社科院中東問題專家殷罡說,盡管中國在伊拉克投資規模達數十億美元,但對于伊拉克當前局勢,北京沒有太多可以采取的措施。
他說,中國對伊拉克政府沒什么政治影響力,也無意派遣任何部隊支持伊拉克政府。
中東問題評論人士馬曉霖說:“盡管中國在伊拉克擁有重要利益……但并非一個傳統的中東事務參與方……在伊拉克也沒什么歷史根基。”他說:“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當中,中國在伊拉克影響力最小,中國無力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只是一個生意伙伴,”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專家賀文萍說,“我們對伊拉克政治或軍事事務沒有參與很多,那里的混亂局勢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
北京也不一定面臨需要介入伊拉克局勢的巨大壓力。國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在伊拉克南部運營。中石油在魯邁拉油田的56億美元投資以及在另外3處油田的投入使得該公司成為伊拉克石油行業的最大外國投資方。伊拉克北部目前的戰事未破壞中石油的生產及石油出口。即使在“最糟情況下”,伊拉克按不同民族和教派走向分裂,中石油的油田也是在穩固的什葉派地區,這些地區幾無可能落入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激進叛亂分子手中。
盡管另一家中國國有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擁有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地區一處油田的部分份額,但預計保衛庫爾德自治區的庫爾德民兵會擊退“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任何進攻。
中石油去年在伊拉克生產了2.99億桶石油,占該公司海外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國今年打算購買伊拉克石油出口量的近25%,但伊拉克石油對中國經濟而言并非至關重要。
作為中國第五大石油供應國,伊拉克占中國石油進口的10%,但這僅占嚴重依賴國內煤炭的中國能源消耗量的1%。
盡管中國看上去不會輕易受當前事態直接影響,但伊拉克戰事綿延不息可能導致的世界油價上漲將破壞中國經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