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報道:廣東某企業家除了在外面演講,出光盤炒作,找人代筆出書之外,還在企業內部,大搞個人崇拜,將原來提拔自己的“伯樂”創業事跡縮減,換上大幅自己“豐功偉績”的內容,一方面在各種場合大談特談“以人為本”,一方面卻是媒體披露的“克扣員工獎金數千萬元”,逼迫自己8萬多員工購買自己的產品,被稱為“血汗工廠”........
這家企業在備受外界廣泛質疑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過于“外露”的企業能長久嗎,這樣喜歡出風頭,在熒屏上爭噱頭的企業家有多少時間去思考企業未來與戰略,去用心經營與管理?這樣的企業家精神,會給企業,尤其是員工帶來什么?
曾備受爭議的某著名房地產商老板,在很多公開場合,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的背景,甚至還在一些媒體撰文,說自己由于不討好政府,結果只拿到一些不好的地皮,擺出一副很有志氣的樣子,直到某省原省委書記去世,其以女婿的身份參加祭奠,大家才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
其實,中國的企業家,在將企業規模做大以后,一定要思考一個問題,這就是你的企業是怎么做大的?
是靠自身實力,還是靠政府這個背后最大的老板支撐,當前很多做大的企業,都跟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要以為都是靠自己實力或能力把企業做大的,即使是你自己努力把企業做大的,也不要暴露得意之氣,強中更有強中手,當你還在用人民幣衡量營業額的時候,看看西方的企業,人家再用美元、英鎊、歐元等等,你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可以松懈的。
誠然,在中國,創業很難,把企業做強做大,就更難,也正是因為難,所以,社會才把更多的榮譽與光環,給了企業,給了企業家,但企業家在享受這些禮遇、待遇的同時,千萬不要把這種洋洋自得的浮躁之氣,傳染給企業,否則,長期下去,對于企業的傷害,一定是致命的。
某乳品企業曾邀請筆者在北京授課,兩天的課程,讓筆者看到這家公司自上而下的“精神風貌”:頤指氣使,紀律散漫,無動于衷,不屑一顧.......結果呢,一場“三聚氰胺”的風波之后,這家企業被收購了。
當下的中國,企業精神,往往也就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如果積極向上,奮發有為,低調內斂,員工也往往如此,比如,深圳華為,其2013年營業額2300億,在企業突破200億,上交利稅29億,企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任正非發表一篇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告誡所有的員工,要備好“棉衣”,苦練內功,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才能不會被“凍死”。這就是企業家的危機感,在企業內部的傳遞,由于任正非的低調,整個華為都很低調,我們很少看到有關任正非等高管團隊在公開場合大放闕詞的報道,所以,華為才能成為最受中外企業同行尊重的本土企業,其“目標文化”、“座墊文化”、“狼性管理”才能被大家津津樂道,并廣為學習。
所以,當企業老板還是小企業主時,要保持謙虛謹慎,別忘了,當你做大以后,還要繼續保持這種風格與精神,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如此,員工才能上行下效,保持創業時的激情與干勁,才能讓企業基業常青。
筆者曾培訓一集團企業,吃飯時,員工說,以前企業創業時,董事長經常帶領大家一起做事,大家廢寢忘食忙完之后,老板就帶領大家一起去吃地攤,雖然條件一般,但大家認為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后來,企業做大了,員工很難再見到董事長,除非是在年會上,并且,一個坐在主席臺上,一群坐在下面,當年一起創業的熱火朝天以及上下同樂,上下同欲的感覺再也尋不著了,又過幾年,這家集團公司的業務大幅壓縮。
一個不能保持優良傳統或精神的企業,很難構建企業的軟實力系統,也很難讓企業員工保持一致的步調,齊心協力,奔向同一個目標。
企業必須把企業家優良的創業或守業精神,積淀成企業精神的一部分,才會讓企業更有持續力。同時,企業精神,一定是團隊精神,只有激發大家的熱情與創造力,企業才能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倒臺或逝去,而陷入深淵,企業才能擁有起飛的平臺,從而奠定百年之基。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電子郵件:cuizis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