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信心主要取決于特定風險水平下的回報水平,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經濟層面的經濟波動、經濟結構轉型,也有產業方面的升級,以及公司治理結構改善、投資者結構優化及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近期海外不少機構投資者與筆者交流時,都從不同側面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從新興市場的實體經濟看,比較來比較去,還是中國更靠譜,可為什么中國股市一直低迷?A股市場還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嗎?
從數據來對比:2013年中國GDP約56.9萬億元,而2000年僅為8.9萬億元。但A股大盤價格指數卻發展緩慢,今年6月20日上證綜指以2026.67點收盤,其實 這一指數2000年底就已達1900多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有討論者認為:一些國企更關注規模和可以控制的資源規模,其主要任務沒有放在市值和股東分紅方面。在市場運行中,就可能表現為企業做得很大,但并不一定給股東帶來價值。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民營企業所處行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競爭,成本不斷降低及經營效率提升使得經濟發展更有活力,但從財務角度看也并不利于股東。
有討論者指出,特定的發行管制機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定價機制,也客觀上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例如,因上市門檻和上市后相關管制等原因,相對“普通”的上市公司往往踴躍在A股IPO,而相對“好”的公司卻在境外IPO,導致股市結構得不到增量改善。有研究表明,這個因素也被視為一段時期內香港恒生指數和上證綜指表現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有討論者指出,在監管政策目標方面,證券市場從誕生之初便受到各方決策主體的密切關注,股東權益并不是政策關鍵出發點。從中國證券市場上的歷史政策頒布及實施表現看,一段時期內股票市場在事實上擔負著助力國企解困的職責,為數不少的資金流入到回報低、發展前景不明朗的領域。
也有討論者強調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及相關的投資者結構問題。對投資者利益保護不力,導致投資者因信心不足而離場。截至2013年底,以散戶為代表的個人投資者占據了中國A股期末賬戶總數的99.62%。股票市場如果充斥著短線投機者,那么長期投資者就會成為市場少數派。
投資者進入股市,最為關鍵的因素是通過承擔風險獲得投資回報。因此,投資信心主要取決于特定風險水平下的回報水平,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經濟層面的經濟波動、經濟結構轉型,也有產業方面的升級,以及公司治理結構改善、投資者結構優化及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這些因素似乎都是陳詞濫調,但中國股市發展到今天,已具備相當大的規模,我們仍然只能在現有市場基礎上改進,而不可能推倒重來、人為構建另外一個所謂完美的市場。
由此可見,在GDP上升的同時,要激活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從上述各個方面共同推進,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邊際意義上的改善不應間斷,例如:站在投資者角度看,逐步放松對外投資限制,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優秀上市公司;發展多元化的覆蓋海內外市場的金融產品;改進發行制度,使優秀上市公司更容易在本土上市;推進國企改革,改革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改善QFII等機構投資者的準入和投資額度,等等,這種日積月累的改進,對市場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
因此,針對當前GDP穩定增長、股市相對低迷的狀況,有不少批評中國股市喪失晴雨表功能的聲音,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說,當前股市也直接反映了經濟轉型和體制改革的一系列問題及其進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