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定向降準正式生效后,利率市場并未出現大幅下行。6月17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繼續小幅攀升,7天品種小幅爬升2.5個基點,跨半年末的14天品種則上行了33個基點,并未出現資金面大幅寬松的狀況,這意味著實體經濟并不能立即“嘗”到降準的甜頭。
6月16日,央行定向降準啟動,讓市場略感意外的是,此次獲批降準的銀行包括招商、民生、興業和寧波等銀行,預計此輪降準將釋放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在業內專家看來,降準后如何引導資金流向,降準能否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更值得關注。
引導資金流向成重點
4月25日,央行第一輪定向降準已經下調縣域農村商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合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兩輪定向降準已釋放流動性1900億元左右。
那么,定向降準之后,釋放的資金能否精準流入“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而非流入產能過剩行業?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下一步的重點是要監督和引導降準后釋放資金的流向,確保資金真正服務于“三農”和小微企業。央行此前也表示,將對金融機構執行情況加強檢查和督導,評估政策效果,保持正向激勵作用。
隨著此次定向降準“名單”的出爐,一些分析人士開始擔憂定向降準是否會演變為全面降準。“此次定向降準并不會演變為全面降準。”連平表示,數量型工具結構性使用是今年來貨幣政策的新特點,就這兩輪定向降準來看,都符合調結構的目標,對降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都設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即使再推出第三輪降準,也將延續“定向”這一特點,并不會擴大至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
當前來看,定向降準的初步效果已經有所顯現。央行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708億元,同比多增2014億元;5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達到76.55萬億元,比4月末高0.2個百分點;而4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176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連平認為,在本月第二輪定向降準后,6月份的信貸數據或將大幅超出預期。
多管齊下引導融資成本下降
隨著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其風險偏好正不斷下降,嚴控風險成為其信貸發放的核心,而“三農”、小微企業等歷來被認為屬于風險較高的范疇。
根據此次定向降準的規定,符合降準要求的銀行必須滿足的條件是:上年新增涉農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涉農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例超過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比例超過50%,且上年末小微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例超過30%。
本次降準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銀行的風險偏好。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當前,貨幣政策不采取總量寬松措施而是定向發力,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而民生和興業等銀行業務大多服務于小微企業,對這些銀行定向降準有利于鼓勵和引導其他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小微企業中去,有利于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目標。
但隨著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融資能力相對較弱的“三農”和小微企業新增貸款能否持續保持高增速?連平認為,一般來說,“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偏高,商業銀行考慮到風險控制,對這兩方面的信貸會比較謹慎。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以城市區域經營為主的銀行不可能以“三農”貸款為主;大中型商業銀行也不可能大部分信貸資產都是小微企業貸款。雖然在政策利好下,商業銀行對“三農”和小微的支持力度加大,但其貸款增速很難長期高于貸款平均增速。
“僅依靠單一的貨幣政策難以真正實現調結構的目標。”管清友認為,穩增長和調結構還須在定向寬松的同時釋放更多改革紅利。管清友建議,目前還應想辦法進一步改變金融機構惜貸、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的狀況,扭轉貨幣流入產能過剩和融資平臺等強勢部門的趨勢。
事實上,對于利率的進一步調整也在央行的計劃之中,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日前表示,當前經濟已處于準通縮之中,穩健的貨幣政策要側重長期引導資金成本下降,近期側重適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