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報記者 范麗敏 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乳礦物鹽……這些東西已經將消費者的信心消耗怠盡,成為乳業之殤。 經歷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關政府部門加大了對乳制品生產及流通的檢查力度和頻率,多數......
本報記者 范麗敏
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乳礦物鹽……這些東西已經將消費者的信心消耗怠盡,成為乳業之殤。
“經歷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關政府部門加大了對乳制品生產及流通的檢查力度和頻率,多數生產企業也加強了質量監控。可以說,目前中國乳制品業已經處在了‘放大鏡’下,是安全的。”乳制品業資深專家陳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乳業之殤
“合生元出事了。”10月10日,記者剛剛趕到2012中國(北京)國際乳制品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乳制品展)現場,聽到一位媒體同行說,合生元旗下某款兒童乳鈣咀嚼片被曝含有乳礦物鹽。
而衛生部2009年18號文中已經明確規定,乳礦物鹽等7種新資源食品的使用范圍不含嬰幼兒食品。
“我剛剛聽說合生元被曝含有違禁物。”一位王姓女士感到慶幸,她的寶寶沒有吃合生元的食品。
事實上,不僅僅是合生元,光明和蒙牛早前就先后卷入了乳礦物鹽風波。時下,乳礦物鹽成為繼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之后,中國乳業的又一關鍵詞。
對于乳礦物鹽風波,光明、合生元都相繼作出澄清,光明乳業全部回收相關產品,而合生元則堅稱乳鈣咀嚼片含量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
“仍在持續發酵的乳礦物鹽風波,對中國乳制品行業又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陳渝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乳業深陷各種風波之中,先后有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等事件,可以說已將消費者的信心消耗殆盡。
消費者對國產乳業沒有信心,只能購買洋品牌。于是,洋品牌趁機在中國大肆“跑馬圈地”。
以奶粉為例,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告訴記者,洋奶粉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在高端奶粉方面,進口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甚至已經超過了70%。
于露表示,在不斷提升占有率的同時,進口奶粉接連提高產品價格,漲價頻次更是從一年一次加快到一季一次。
洋品牌同樣頻陷質量門
中國消費者異常相信的洋品牌,是否就安全呢?
“近日,澳大利亞百余名父母對雀巢的一種新配方奶粉發起了訴訟,他們稱自家的嬰兒在食用了這種奶粉后出現了腹瀉、嘔吐和疼痛等癥狀,呼吁雀巢召回這種新配方奶粉。目前,雀巢公司正在對這種奶粉進行檢測。”這是澳大利亞媒體最近的報道。
不僅是在國外,在中國的乳制品洋品牌同樣頻陷質量門。
今年,新西蘭高培360°嬰兒配方奶粉硒含量不達標,雅培奶粉經查含有“避孕套”,被評為最差“洋奶粉”。2011年,美贊臣奶粉被曝含塑化劑,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中出現活蟲。2010年,嬰兒喝惠氏奶粉后腹瀉不止,“毒翻”母嬰……
“事實上,洋品牌也常常遭遇質量門。”陳渝告訴記者,然而,這些洋品牌在危機公關上表現得比較成熟,常常是被曝出質量問題后迅速反應,或稱未含有毒物質并請權威機構再次檢測,或及時道歉并給予補償,之后事件就悄無聲息地淡出公眾的視野,在中國照舊一路暢銷。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乳制品進口量為77.70萬噸,同比增長23.34%。僅第一季度,進口量已達21.2萬噸,同比增長17.2%。而7月份一個月進口量激增,達10.89萬噸,同比增長46.28%。
從近年的統計數據看,進口乳制品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很猛,而今年是龍年,更多出生的寶寶將加速這一發展勢頭。
本土企業當自強
針對中國乳業之殤和洋品牌的“跑馬圈地”,中國相關監管部門、乳制品企業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前不久,光明集團總裁“一年4000多次抽檢會抽死人的”的話,一時成為流行的雷人語句。
暫且不論是否有4000多次抽檢,但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相關監管部門已經對乳制品行業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積極監督企業生產。
記者了解到,2009年至2011年,農業部門累計抽檢生鮮乳樣品5.6萬批次,三聚氰胺檢測值全部符合國家管理限量值規定,未檢出皮革水解蛋白、堿類物質等違禁添加物。全國質檢系統在2011年完成了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工作,全國1176家乳制品生產企業僅701家通過審核獲得生產許可證,一大批生產條件差、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乳制品生產企業被淘汰,淘汰率達40.4%。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目前國產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歷史最好的。
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毋庸置疑必須自強。
陳渝建議,中國的乳制品企業不能以包裝概念和扮演“假洋鬼子”等手段牟取暴利,而應該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品質,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和信任度。
事實上,為了挽回消費者的心,近兩年來國內乳企無不紛紛行動起來。
“目前國內乳制品風波不斷,與奶牛農夫分散養殖、奶源不可控有很大關系。”娃哈哈集團掌門人宗慶后表示,娃哈哈正在嘗試通過投資牧場改善奶源,也準備到澳大利亞牧區收購牧場。
此外,伊利集團在追溯體系上不斷進行完善和升級,蒙牛集團推廣使用了指紋巡更技術,全程監控牛奶的生產管理過程。
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乳礦物鹽……這些東西已經將消費者的信心消耗怠盡,成為乳業之殤。
“經歷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關政府部門加大了對乳制品生產及流通的檢查力度和頻率,多數生產企業也加強了質量監控。可以說,目前中國乳制品業已經處在了‘放大鏡’下,是安全的。”乳制品業資深專家陳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乳業之殤
“合生元出事了。”10月10日,記者剛剛趕到2012中國(北京)國際乳制品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乳制品展)現場,聽到一位媒體同行說,合生元旗下某款兒童乳鈣咀嚼片被曝含有乳礦物鹽。
而衛生部2009年18號文中已經明確規定,乳礦物鹽等7種新資源食品的使用范圍不含嬰幼兒食品。
“我剛剛聽說合生元被曝含有違禁物。”一位王姓女士感到慶幸,她的寶寶沒有吃合生元的食品。
事實上,不僅僅是合生元,光明和蒙牛早前就先后卷入了乳礦物鹽風波。時下,乳礦物鹽成為繼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之后,中國乳業的又一關鍵詞。
對于乳礦物鹽風波,光明、合生元都相繼作出澄清,光明乳業全部回收相關產品,而合生元則堅稱乳鈣咀嚼片含量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
“仍在持續發酵的乳礦物鹽風波,對中國乳制品行業又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陳渝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乳業深陷各種風波之中,先后有三聚氰胺、性激素、黃曲霉毒素M1等事件,可以說已將消費者的信心消耗殆盡。
消費者對國產乳業沒有信心,只能購買洋品牌。于是,洋品牌趁機在中國大肆“跑馬圈地”。
以奶粉為例,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告訴記者,洋奶粉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在高端奶粉方面,進口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甚至已經超過了70%。
于露表示,在不斷提升占有率的同時,進口奶粉接連提高產品價格,漲價頻次更是從一年一次加快到一季一次。
洋品牌同樣頻陷質量門
中國消費者異常相信的洋品牌,是否就安全呢?
“近日,澳大利亞百余名父母對雀巢的一種新配方奶粉發起了訴訟,他們稱自家的嬰兒在食用了這種奶粉后出現了腹瀉、嘔吐和疼痛等癥狀,呼吁雀巢召回這種新配方奶粉。目前,雀巢公司正在對這種奶粉進行檢測。”這是澳大利亞媒體最近的報道。
不僅是在國外,在中國的乳制品洋品牌同樣頻陷質量門。
今年,新西蘭高培360°嬰兒配方奶粉硒含量不達標,雅培奶粉經查含有“避孕套”,被評為最差“洋奶粉”。2011年,美贊臣奶粉被曝含塑化劑,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中出現活蟲。2010年,嬰兒喝惠氏奶粉后腹瀉不止,“毒翻”母嬰……
“事實上,洋品牌也常常遭遇質量門。”陳渝告訴記者,然而,這些洋品牌在危機公關上表現得比較成熟,常常是被曝出質量問題后迅速反應,或稱未含有毒物質并請權威機構再次檢測,或及時道歉并給予補償,之后事件就悄無聲息地淡出公眾的視野,在中國照舊一路暢銷。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乳制品進口量為77.70萬噸,同比增長23.34%。僅第一季度,進口量已達21.2萬噸,同比增長17.2%。而7月份一個月進口量激增,達10.89萬噸,同比增長46.28%。
從近年的統計數據看,進口乳制品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很猛,而今年是龍年,更多出生的寶寶將加速這一發展勢頭。
本土企業當自強
針對中國乳業之殤和洋品牌的“跑馬圈地”,中國相關監管部門、乳制品企業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前不久,光明集團總裁“一年4000多次抽檢會抽死人的”的話,一時成為流行的雷人語句。
暫且不論是否有4000多次抽檢,但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相關監管部門已經對乳制品行業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積極監督企業生產。
記者了解到,2009年至2011年,農業部門累計抽檢生鮮乳樣品5.6萬批次,三聚氰胺檢測值全部符合國家管理限量值規定,未檢出皮革水解蛋白、堿類物質等違禁添加物。全國質檢系統在2011年完成了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工作,全國1176家乳制品生產企業僅701家通過審核獲得生產許可證,一大批生產條件差、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乳制品生產企業被淘汰,淘汰率達40.4%。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目前國產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歷史最好的。
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毋庸置疑必須自強。
陳渝建議,中國的乳制品企業不能以包裝概念和扮演“假洋鬼子”等手段牟取暴利,而應該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品質,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和信任度。
事實上,為了挽回消費者的心,近兩年來國內乳企無不紛紛行動起來。
“目前國內乳制品風波不斷,與奶牛農夫分散養殖、奶源不可控有很大關系。”娃哈哈集團掌門人宗慶后表示,娃哈哈正在嘗試通過投資牧場改善奶源,也準備到澳大利亞牧區收購牧場。
此外,伊利集團在追溯體系上不斷進行完善和升級,蒙牛集團推廣使用了指紋巡更技術,全程監控牛奶的生產管理過程。